心灯长明
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 季英芮
教育家精神,犹如一座灯塔,其光芒由坚定的信念、深厚的仁爱、丰沛的智慧与无私的躬耕共同凝聚而成。这束光,不仅照在讲台之上,更在我们辅导员与学生日复一日的平凡磨砺中悄然点亮。那束光,在深夜的办公室、在宿舍的楼道里、在焦灼的谈话间,无数次照亮了我前行之路。
犹记得去年迎新季,一个叫小林的学生,身披格子衬衫,眼神倔强又迷茫地站在角落,像被遗忘在喧哗盛宴外的一粒孤尘。他入学不久即沉溺网络,学业岌岌可危。第一次走进他宿舍,眼前的景象令人心忧:散乱衣物、未洗餐盒、屏幕幽幽蓝光映着一张苍白的脸庞。我未急于指责,而是拉过凳子与他并肩坐下,那晚的灯光下,我们聊游戏、聊他高中引以为傲的物理竞赛、聊他父母沉默而深沉的期望。我深知,真正的教育绝非修剪枝丫的利剪,而是唤醒沉睡种子的春风。从那次谈话开始,我为他量身订制了“微目标”计划:从每天准时上课开始,到课后去图书馆自习一小时,再到每周参加一次集体活动。每次小小的进步,都换来我由衷的鼓励。当那个曾蜷缩在虚拟世界的少年,最终捧着竞赛证书站上领奖台时,他眼中那束光,让我懂得:师者的价值,正在于用耐心与智慧,拂去蒙尘,重燃生命本有的光焰。
辅导员工作的日常,是无数琐碎构成的江河,其中更夹杂着惊心动魄的暗礁。某日凌晨一点,刺耳的电话铃声撕裂了寂静——学生小张突发急症腹痛如绞。我披衣疾奔医院,只见他蜷缩在地、冷汗浸透了衣衫。一路风驰电掣带他挂号、缴费、安抚他因剧痛而颤抖的身体,直到晨曦微露,他父母才匆匆赶到。我离开时,走廊尽头窗外的天空已泛起鱼肚白。师者的仁心,在危急时刻往往具化为血肉之躯的担当。这担当,不仅是那一夜的全程守护,更是此后持续数月的关怀:帮助他协调落下的课程,联系专业老师补课,在病愈后漫长的恢复期中持续关注他的心理状态。当小张最终康复,在班会上哽咽着说“老师,那天晚上没有您,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时,我内心如明镜般彻悟:师者不仅是传授知识的“经师”,更是守护生命的“人师”;那深夜奔波的剪影,正是仁爱之心在至暗时刻最真切的具象。
教育,是一场静待花开的漫长旅程。今年毕业季,曾因家庭变故一度消沉、几欲退学的女生小薇,身着学位服在图书馆前与我合影。阳光下,她笑得明媚而自信——彼时那个自卑怯懦的少女已成长为一名小学教师。她发来的信息写道:“老师,我会把您给我的温暖,传递给我的孩子们。”教育真正的回响,不在当下喧嚣的掌声,而在于未来某处被点亮的灵魂。看着信息,无数场景奔涌眼前:一次次推心置腹地长谈,帮她申请困难补助、推荐勤工助学岗位、鼓励她参加竞赛……她毕业前坚定地说要当一名教师,那一刻我明白了:教育者的生命,在无数年轻生命的选择里获得了最悠远的延续——那被爱唤醒的爱,终将化为更多星火,照亮更广袤的土地。
这些故事不过是浩瀚星河里几缕微光。在我身边,还有更多默默躬耕的身影:有教授在退休之年仍孜孜不倦带领团队攻克科研难关,甘为人梯;有青年教师为上好一堂课反复打磨到深夜,对讲台怀抱近乎神圣的敬畏。正是这些微光的汇聚,才构成了教育家精神那不朽的璀璨光柱。
辅导员工作看似平凡琐碎,却正是践行教育家精神的真实战场。我们以心灯为引,在每一个迷茫的十字路口守候;以仁爱为舟,助学生渡过青春的激流和险滩;以智慧为钥,开启一扇扇紧闭的心门。这份事业,需要我们以“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在育人沃土上日复一日深耕不止。
教育强国的宏图,由无数这样的日常微光共同织就。师者仁心,如春雨润物无声;那心灯不灭,便足以映照出民族未来的脊梁——这正是我们躬耕于斯的无上光荣与永恒使命。(天津理工大学第九届师德征文比赛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