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演讲及征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弘扬教育家精神专栏 > 师德演讲及征文 > 正文

【师德征文】孙鹤:以德为灯照前路 以爱为桨渡学海

来源: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作者:孙鹤     日期:   点击数:  

以德为灯照前路 以爱为桨渡学海

——做新时代兰蕙之风的笃行者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孙鹤

翻开华夏文明的长卷,“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箴言穿越千年。从孔子杏坛讲学到朱熹白鹿洞书院,师德师风始终如北斗星辰,指引着教育的方向。杜甫笔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正是师者品格的绝佳写照——不慕浮华,却以德性滋养万千心灵。

在云南华坪女子高中的校园里,张桂梅校长用佝偻的脊背为1800多名山区女孩撑起了一片希望的天空。每天清晨五点,当第一缕晨曦还未穿透云贵高原的薄雾时,那个握着扩音器的瘦小身影就准时出现在宿舍楼下。她沙哑却坚定的声音穿透黎明:“姑娘们,起床读书了!”这声音,一喊就是十几年,喊出了1645名大山女孩的大学梦。我永远记得那个震撼人心的画面:在一次高考送考途中,张校长因过度劳累而晕倒在考场外。医护人员抢救时,从她口袋里掉出一把药片。醒来后,她的第一句话却是:“能不能把我的丧葬费提前预支给孩子们?”这一刻,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句突然有了具体的模样。她就像一盏油灯,拼尽最后一丝光亮也要为孩子们照亮前路;她又像一棵倔强的老梅,在贫瘠的土壤里硬是开出了满树芬芳。

在我记忆深处,导师的身影总是与温暖和坚守相连。那是一个特殊的春天,疫情突袭校园,五位滞留学生同时收到他的短信:“书房已打扫,钥匙在门下。”当我们推开那扇贴着《诗经》“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字帖的木门时,映入眼帘的是码放整齐的泡面、水果和崭新的洗漱用品——那是他冒雨辗转多个超市才凑齐的物资。书桌上,还放着他手写的防疫注意事项,字迹工整得就像批改论文时一样一丝不苟。导师的办公室永远是学院里最热闹的地方。无论多忙,只要学生敲门,他总会立刻放下手中的工作,说:“来,咱们讨论下这个问题。”记得有次他正在准备国家级课题申报材料,却为我一个基础问题耐心讲解了两个小时。临走时,他递给我一盒润喉糖:“问题问得很好,继续保持这种钻研精神。”最难忘那个元宵节的深夜,我们几个学生做完实验路过办公室,透过半开的门缝,看见电脑屏幕的蓝光映着他鬓角新生的白发,案头那盏台灯将他的影子投在墙上,显得格外高大。桌上摊开的论文布满朱砂般的批注,旁边宣纸上“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墨迹未干。那一刻我突然懂得,所谓师者风范,就是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快乐,化作了日复一日的言传身教;就是用生命做火种,点燃一代代学子求知的热情。

初为人师,当我第一次以导师身份指导本科毕业设计时,才真正体会到“为师不易”四个字的分量。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变,不仅是角色的转换,更是一场教育情怀的觉醒。记得接手第一个毕设小组时,有个学生整整两周都找不到研究方向。每次讨论,他总低着头说“老师,我还是没想明白”。我按捺住内心的焦急,把原定半小时的指导延长到一个半小时,从最基础的文献检索开始,陪他逐篇分析。第三周,当他在组会上展示出第一个研究框架时,我突然理解了叶圣陶先生“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的深意。好的教育需要根据每颗种子的生长节奏,给予不同的阳光雨露。现在我的电脑里有个特别的文件夹,记录着每个学生的成长轨迹:小王的实验记录从杂乱无章到条理分明,小李的论文从词不达意到渐入佳境。最让我触动的是那个曾经最慢热的学生,在答辩结束后悄悄塞给我的卡片:“谢谢您没有放弃当时那个迷茫的我。”

作为教育新兵,我渐渐领悟到:真正的教育不是流水线上的标准化生产,而是手工艺人般的精雕细琢。桂梅校长的奉献精神,我们导师的学者风骨,都让我明白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教师,要传承,要发扬,更要让师德师风成为看得见的风景。教育是一场静待花开的守望,我们或许不能承诺让每一粒种子都结出硕果,但定要让每一株幼苗都感受到阳光的温暖,让我们以德为灯,照亮学生前行的征程;以爱为桨,引领青春抵达理想的彼岸。(天津理工大学第九届师德征文比赛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