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教育家精神 共铸教育强国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张腾飞
2018年,我看了一部电影,名字叫《无问西东》。影片中,抗战年代西南联大的课堂搬进防空洞,讲台只是几块木板,学生席地而坐,窗户糊着纸,吃的是糙米和陈米,但讲课的却是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冯友兰、华罗庚这些大师。艰苦的物质条件没有消磨教育的热情,反而激发出一种精神力量。这种刚毅坚卓、不惧风雨、矢志不渝的“联大精神”深深打动了我,也让我第一次对“教育”这两个字有了沉甸甸的理解。从那一刻起,我在心里埋下一颗“从教”的种子。
怀着对教育的一腔热血,初入职场时我也曾迷茫过:我到底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民教师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 每每想起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我便心潮澎湃。身为教师,我们不只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价值的引领者,是精神的塑造者,是时代使命的承担者。
“今天做了明天还得做的是职业,今天做了明天还想做的是事业。”我立志将教育作为终身发展的事业。而教育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教师之道,重在育人先育心。在与学生们的互动中,在一次次课程准备与思政元素融入中,我逐渐明白:教育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心与心的交流、灵魂与灵魂的对话。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我深知自己身肩重任。每位学生背后都是一个家庭,他们是家庭的希望。我将每位学生视为自己的兄弟姐妹,看到他们身上蕴含的巨大潜力,努力帮助他们挖掘潜能。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从他们身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感动与震撼。
我的学生中,有因家境贫寒而默默打工的勤奋少年,也有一度迷茫后重新振作的阳光青年。他们并不完美,但都闪烁着希望的光芒。而作为教师,我的职责不仅是教授他们知识,更是帮助他们看到自己的可能,点亮心中那一束光。
在一次课程结束后,一位学生悄悄留下来对我说:“老师,听您讲《建模与辨识》虽然难,但我知道您是真的希望我们听懂。”那一刻,我心头一震。是的,教育从来不是机械地讲清几个知识点,而是用心让学生愿意听、能够听懂,并最终受益终身。
张桂梅校长在写给青年教师的一封信中提到:“教师肩膀上担着的,不仅仅是孩子们的明天,更是教育强国的使命与民族的未来。”躬耕教坛、强国有我,这需要我们青年教师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与使命。我也始终相信:教育是“慢的艺术”,是“润物无声”的积累。它不需要轰轰烈烈,却需要持之以恒。学生的成长不会一蹴而就,但只要教师心中有灯,就能照亮前路,即使再微弱,也终将成为希望的星火。
在天津理工大学的校园里,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师。但也正是因为这份“普通”,让我感受到真正的幸福。讲台上,我目光坚定;讲台下,我与学生共成长。我不追求名利浮华,不向往掌声鲜花,只愿在三尺讲台上,书写属于我,也属于我们这一代教育人的奋斗篇章。身为高等教育的一员,我深知高校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于培养人才,更在于引领风尚,树立信仰。我们教的不只是知识,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如何面对生活、社会与未来。让我们一起践行教育家精神,以心育人、以德铸魂,以教育之力,共铸强国之基。在时代的洪流中,我们也许是无名的行者,但我们种下的种子,终将开出改变国家未来的花朵。
“人的一生只做一件事就好。”对我来说,那就是教书育人,那就是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选择了教育,也就选择了无悔;选择了教育,也就选择了平淡。在这里,远离繁华、远离喧嚣,与深夜的自己共奋斗、与窗外的青年同成长。三尺讲台、抹去功利、一片赤心、奉上无悔青春!(天津理工大学第九届师德征文比赛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