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演讲及征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弘扬教育家精神专栏 > 师德演讲及征文 > 正文

【师德征文】唐思易:以文载道传师魂 以行践诺育新人

来源:党委宣传部   作者:唐思易     日期:   点击数:  

以文载道传师魂 以行践诺育新人

——天津理工大学师德建设的宣传实践与思考

党委宣传部 唐思易

教育家精神,是教育者灵魂深处的灯塔,是跨越时代的精神坐标。它不囿于课堂的四壁,不止于知识的传递,而是以德行为根基,以育人为使命,在平凡中孕育伟大,在坚守中铸就未来。天津理工大学始终将“重德重能求实求新”的校训融入师德建设的血脉,让教育家精神在校园的每一寸土地上生根发芽。

一、德行之光照亮教育初心

师德,是教师与职业对话的无声语言。它无需惊天动地的壮举,却能在细微处彰显力量。教师批改作业时的一丝不苟,与学生对话时的一份耐心,面对学术难题时的一腔执着,皆是师德的具象表达。天津理工大学倡导“以德立身、以德施教”,将师德规范内化为教师的行为自觉。正如校党委书记刘东志(时任)在《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中提到:“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这种对德性的敬畏与追求,让教育回归本质——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格的塑造。

二、情怀为舟摆渡成长之路

教育,是心与心的碰撞,是生命对生命的唤醒。情怀,则是这场对话的桥梁。若说德行是教育的根基,情怀便是其生长的养分。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自我实现”是人类的终极需求,而教育者的情怀正是帮助学生攀登这一阶梯的引路石。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深夜的长谈,一场坦诚的批评—这些细微举动背后,是教育者对生命成长的深刻共情。然而,情怀的滋养还需直面现实的挑战。在绩效量化、竞争加剧的当下,教师易陷入职业倦怠的泥沼。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启示我们,教育情怀的本质是超越功利的精神共鸣。天津理工大学教师践行“教育者先受教育”的理念,正是通过不断自我反思与精神成长,抵御工具理性的侵蚀。当教师以“摆渡人”的姿态陪伴学生,教育的意义便不再局限于知识的容器,而是升华为生命的诗篇——让学生在迷茫时找到方向,在挫败中看见希望,在平凡中触摸伟大。

三、创新之力赋能教育未来

新时代的教育家精神,需在传统的坚守中孕育创新的基因。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而教师的创新便是为学生打开认知世界的多元窗口。天津理工大学以“求实求新”为指引,推动跨学科课程设计与“课程思政”实践,正是对教育生态的重构。这种创新不是技术的堆砌,而是思维范式的转型——从“传授知识”到“激发思维”,从“学科壁垒”到“融通共生”。

在人工智能颠覆传统的今天,教育的创新更具紧迫性。当算法可以替代知识传授,教师的价值何在?答案在于教育的人文内核。技术可以优化手段,却无法取代情怀的温度与德行的力量。正如一位教授所言:“真正的创新,是为学生保留一片思考的净土。”天津理工大学的教师们,既拥抱慕课、虚拟实验室等新技术,又坚守“以文化人”的初心,在数字化浪潮中构筑起教育的“人文灯塔”。

四、精神为炬,肩负时代担当

教育家精神,是教育者群体的精神图腾,是跨越代际的价值传承。它不仅是个人品格的凝聚,更是集体信仰的共鸣。在天津理工大学,这种精神如同不灭的火炬,照亮教师群体的职业信仰,也点燃学生心中的理想之光。从三尺讲台的谆谆教诲,到乡村振兴的躬身实践;从实验室里的潜心钻研,到国际舞台的学术对话,教师们以行动诠释“师魂”的广度与深度。这种精神,既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深刻回答,也是对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忠诚践行。

新时代的教育家精神,需在传承中创新,在担当中升华。它要求教师既要做传统的守护者,守护“传道授业解惑”的初心;更要做时代的开拓者,迈向“立德树人”的新境界。在这片土地上,每一位教师都是教育家精神的书写者,也是时代答卷的践行者——以文载道,以行践诺,为教育强国的新征程注入永恒的力量。(天津理工大学第九届师德征文比赛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