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演讲及征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弘扬教育家精神专栏 > 师德演讲及征文 > 正文

【师德征文】李婧:践行教育家精神 共铸教育强国

来源: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作者:李婧     日期:   点击数:  

践行教育家精神 共铸教育强国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李婧

“教育不是标准模具,而是精雕细琢的手工艺。”这是鲁统部教授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始终秉持的理念,也贯穿于他教书育人的全过程。

鲁统部教授在培养学生时尤其注重培养研究生两方面的素养:独立思考能力与科研创新精神。面对进入科研阶段的研究生,如何培养创新思维、提升独立研究能力是普遍面临的挑战。为此,鲁统部教授在开学之初了解每位研究生在课题方向、研究方法、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具体需求,结合其学术背景与研究兴趣,给出具体的指导方案。针对科研进展受阻的研究生,鲁教授总是有办法鼓励学生渡过难关。记得有个做材料合成的博士生,卡在实验环节三个月没进展。鲁统部教授就组织了个小型讨论会,找来相关领域的师兄师姐一起出主意;对找工作发愁的学生,鲁教授会仔细询问他们的兴趣特长。去年有个硕士生张同学,既想继续读博又担心家里经济条件。教授就带着他梳理了学科发展现状,还联系了几位已毕业的学长学姐来分享经验。最后这位同学选择先去企业工作,准备积累几年经验再深造。

鲁统部教授常说:“指导学生如同培育花园,有的花期早,有的花期晚,但终会绽放芬芳。”办公室的窗台上摆着毕业生送的多肉植物,他每天都会细心照料,就像对待自己的学生一样。曾有学生因工作还是读博目标模糊而陷入迷茫,甚至出现失眠问题。鲁统部教授通过深入交流,发现其读研意愿与焦虑心态的矛盾点,随即为她制定分阶段规划:一方面细化科研目标,逐步培养兴趣与自信,另一方面引导他了解企业的工作内容和节奏。最终,该生不仅顺利读取博士研究生,还在读博期间发表两篇论文,毕业后选择扎根西部,投身国家能源事业。

他还特别重视研究生的全方位培养,在科研指导中构建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培养模式。鲁统部教授常说:“做研究就像盖房子,既要有设计蓝图,也要一砖一瓦地垒。”在课题组例会上,鲁统部教授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学术思维和严谨态度;在实验室里,则通过项目攻关、学术交流等实践,帮助研究生完成从学习者到研究者的角色转变。比如组里两位研究生就曾面临不同困境:韩同学理论功底扎实但实验能力薄弱,鲁统部教授就安排他参与校企合作项目,在实际工程问题中锻炼动手能力;博士生程同学进实验初期实验操作熟练但论文写作吃力,鲁统部教授就带着他逐字修改论文,还推荐他去参加学术写作培训和聆听相关报告。鲁统部教授会抽时间查看他们的实验记录本,定期组织一对一进展汇报。最终,韩同学参与研究的成果成功应用于企业生产,程同学的论文也被国际知名期刊录用。

鲁统部教授始终强调,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唤醒潜能的过程。在鲁统部教授的团队中,跨学科协作成为亮点。每次组会上,不同领域教师从多维角度指导学生;定期教师研讨会则促进思想碰撞。鲁统部教授鼓励学生“以兴趣驱动探索”,并强调能力培养重于论文数量:“识别问题、解决问题、表达与协作的能力,才是终身财富。”

鲁统部教授常对团队强调:“科研必须思考国家需求。”在能源催化转化的前沿领域,鲁统部教授带领团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鲁统部教授团队创新性地利用高活性双金属催化剂,在无电解液条件下将CO2直接还原为浓度高达4M的甲酸盐,并在2000/m2的工业电流密度下实现了超8000小时的稳定性,开创了超高稳定性的膜电极电催化CO2还原系统,该技术目前已进入中试阶段。这些成果有力支撑了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

鲁统部教授始终坚持学术研究与产业应用深度融合的培养理念。团队不仅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更注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真正践行“学以致用”的原则。通过参与这些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科研项目,学生们既锻炼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深化了对科研价值的理解。从个性化指导到跨学科实践,从阶段赋能到国家需求导向,鲁统部教授构建了多维的人才培养体系。在这位教育工匠手中,每个学生都是待琢的璞玉,而教育强国的蓝图,正由这样的精雕细琢成就。(天津理工大学第九届师德征文比赛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