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催化之魂铸教育之光
新能源材料与低碳技术研究院 李红
作为入职刚满一年的青年教师,当我第一次以指导老师身份签下实验安全责任书时,手心的温度竟让笔迹微微晕染——这温度不仅来自对科学的热忱,更源于对教育初心的庄重承诺。
在催化科学的领域里,我们深知真正持久的反应需要三个关键要素:活性组分、适宜载体与稳定结构。这让我不禁思考,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构建何尝不是如此?爱岗敬业是永不失活的活性组分,教书育人是承载理想的介孔载体,为人师表则是支撑品格的晶体骨架。
爱岗敬业的活性组分,是沉淀在试管底部的精神结晶。凌晨四点的实验室里,我常与催化反应装置共享寂静。当示差量热仪的曲线开始跃动,我总会想起钱学森先生在荒漠中计算弹道的草稿纸,想起黄大年教授贴着止痛膏批改论文的深夜。这些跨越时空的坚守,在催化剂的晶格间凝成永恒的启示:真正的科研不是冷冰冰的数据堆砌,而是用生命热度焐热真理的过程。作为青年教师,我们或许还没有惊天动地的成果,但培养皿中每粒纳米颗粒的精准合成,实验记录里每个数据的严谨校验,都是对“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生动诠释。
教书育人的介孔载体,需要构筑容纳万千可能的结构空间。在首届研究生开题报告会上,我看着学生们眼中跳动的求知火焰,突然理解了林砺儒先生“教育是给人格发展创造条件”的深意。我们不再能像前辈那样手持戒尺维持课堂纪律,却要以更精妙的“催化剂设计”激发思维活性:在理论课上引入碳中和前沿动态,让催化原理与时代命题共振;在组会中设置“失败数据诊疗室”,把试错过程转化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基。正如介孔材料因有序孔道而具备独特性能,教育者也应构建知识传递的立体通道,让传统师承与AI时代的教学智慧在纳米尺度上交相辉映。
为人师表的晶体骨架,要在学术长河中生长出传承的晶面。在实验室仪器间的晨光里,那台铭牌斑驳的真空管式炉始终让我驻足——它的控制面板上,八十年代的机械旋钮与全息投影操作指南奇妙共生。教育者的精神品格正如单晶材料般,既要保持结构的完整稳定,又需在时代更迭中延展出新的晶向。当我们在百年老仪器的嗡鸣声中讲授AI辅助实验设计,在组会中用Deepseek分析数据却坚持手绘反应机理图,在虚拟仿真平台重现经典实验的每个细节——这些传统与现代的共生时刻,都在为教育强国的精神晶体外延出新的原子层。
站在“双一流”建设与教育强国战略的交汇点,我们这代青年教师正站在特殊的时空坐标上。人工智能正在重塑知识生产的范式,碳中和目标重构着科研伦理的维度,这要求我们既要做前沿领域的“活性组分”,更要成为精神传承的“结构导向剂”。未来五年,我期望能在三方面实现突破:构建“催化科学+”交叉课程体系,让专业教育始终与国之重器同频共振;创立青年教师师德培育工作坊,用共研共享机制延续精神火种;搭建校企协同创新平台,使实验室的微观突破真正转化为产业升级的宏观动力。
当我们谈论教育强国时,不应忘记每支移液枪的精准刻度都是科技大厦的承重柱,每堂课的思维碰撞都在为创新流域开凿新的支流。让我们以催化科学家的执着雕琢教育家的品格,让爱岗敬业的活性中心永不失活,让教书育人的孔道始终畅通,让为人师表的晶体在时代淬炼中生长出璀璨的晶面。因为教育的真谛,从不在论文影响因子的数字里,而在将实验室的星火燃成照亮学生前路的火炬中,在把个人的科研理想熔铸进民族复兴的伟业里。(天津理工大学第九届师德征文比赛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