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演讲及征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弘扬教育家精神专栏 > 师德演讲及征文 > 正文

【师德征文】白凯:精进教学乃立身之本 率先垂范为进德之魂

来源:语言文化学院   作者:白凯     日期:   点击数:  

精进教学乃立身之本 率先垂范为进德之魂

语言文化学院 白凯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德师风建设关系着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问题的关键。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凸显了师德师风在中国式现代化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重要文件,意在鼓励引导师德师风建设,根本目的就在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实际上,就是要回答“什么是好老师”“如何做一名好老师”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好老师呢?古往今来,有关好老师的名言警句与事迹榜样如满天星斗,数不胜数,归根结底或许可以用“言传身教”来概括。

“言传”的是什么,“言传”的是知识,是技术,是方法,是一切人类文明成果,是一切人类智慧的结晶。这些往往是有形的,是可以衡量的。“身教”的是什么,是精神,是态度,是品格,是对无穷知识的不懈追求,是对教书育人的无限热爱,是对自身德行的持续完善。这些则往往是无形的,也是难以衡量的。“言传”与“身教”同样重要,缺一不可。

作为老师,既要“言传”,又要“身教”。“言传”是“身教”的基础,“身教”是“言传”的关键。只有言之有物、言之成理,才能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不虚度光阴、不浪掷生命;只有态度端正、德行高洁,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人格魅力,才能让“言传”有说服力、有感染力。所谓“春风化雨”说的就是老师对学生的感染和熏陶。而且,众所周知,教育绝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同时也是人与人之间灵魂的交流与唤醒。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作为老师,以身垂范;作为学生,耳濡目染。在长期相互接触中,学生感受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的情感、精神与追求,感受到的是生命的温度、思想的厚度和灵魂的深度,这对于逐渐走向独立成熟、三观正在养成与塑造的大学生而言,是关系重大的。因此,作为老师,“言传”与“身教”都要做好。

作为老师,既要“言传”得好,又要“身教”得好。所谓“言传”得好,就是要不断更新知识体系,不断开拓思维眼界,使自己本身的知识学问充盈丰富。与此同时,要不断钻研教学方法,要不断提高授课水平,让知识学问变得有趣生动,更好地进入学生的脑袋与心灵。所谓“身教”得好,就是要坚守三尺讲台、尽心尽力地教书育人,就是不断砥砺自己的言行、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不光是要做知识的搬运工,还要做为人处世的好榜样,更要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要做到以上所说的“言传”“身教”殊非易事,尤其是对于刚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而言,想把知识说清楚、讲明白已然煞费苦心,再把学问讲透彻、说深刻更是殚精竭虑。“言传”已然竭蹶其步,更遑论进德修业、砥砺言行。

幸运的是,在自己身边就有可以学习的榜样,就是语言文化学院汉语言文学系的老师们。在入职将近两年的时间里,在与这些老师学习交往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到这是一群知识渊博、品行端正、甘于奉献、潜心育人的老师,尤其以刘晔老师为楷模与典范。

汉语言文学系成立于2005年,在第一任系主任王丽文老师的带领下,老师们筚路蓝缕、勠力同心,经过二十年的艰苦努力,时至今日已蔚为大观。其中,刘晔老师自2006年甫一毕业即执教于此,近二十年的时间中,她伴随着汉语言文学系栉风沐雨共同成长,对汉语言文学系的发展壮大起到重要作用。

这些年来,刘晔老师一直承担《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汉字学概论》《实验语音学》等多门专业核心课程。因为语言学方向只有刘晔老师一个人,所以无论是现代汉语还是古代汉语,无论是汉字学还是语音学,这些课程全部由刘晔老师一人承担。但凡备过课、上过讲台的人就应该知道其中的艰辛与不易,刘晔老师一干就是十几年。刘晔老师足以称得上任劳任怨、无私奉献。

起初,为了突出理工科高校中文学科的特色,汉语言文学系确定了文秘方向作为办学特色,增加了速录、秘书学概论等相关课程。刘晔老师又毅然承担起速录课的教学任务。速录课是一门实践性极高的技能训练课,需要手脑眼的协调与迅速反应,需要敏锐的听力与信息快速捕捉,需要熟练的指法技巧与速录技巧,这些都与刘晔老师所学的专业全然无关,需要从头学起。当时,被派去和刘晔老师一同学习的老师学了一天就放弃了,可刘晔老师坚持下来,这一干又是十几年。与此同时,还需要兼顾原有的教学任务,这需要花费多少心血,经过多少艰辛,可想而知。2024年,学校进行新的教学大纲调整,为适应学科发展,速录课从专业必修课,被调整为专业选修课,实质上相当于被取消。刘晔老师没有一句抱怨。刘晔老师足以称得上淡泊名利、不计得失。

此外,刘晔老师从来不摆资历,从来不讲条件。尽管她是系里最有资历的老师,为系部发展壮大作出了突出贡献,但刘晔老师从来不摆资格,既不说自己作出如何的贡献,也不说自己付出多少辛勤的汗水。平时学院、系部的活动,凡是要求参加的,刘晔老师甚少缺席。凡是分配的任务或集体的活动,刘晔老师从不推辞。她总是提前来、推后走,不声不响地做好自己的工作,还会帮助其他同事把事情做好。刘晔老师足以称得上待人谦和、为人低调。

刘晔老师可谓是“言传”“身教”的典范,值得我们年轻老师好好学习。在汉语言文学系这样的老师远不止一位。

孟智慧老师常年担任外国文学教学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但还是要花大量的时间一丝不苟全心全意地备课,可见她对教书育人的态度。毕婧老师在学生毕业后仍然关注、关怀学生的成长、成才,不少同学在毕婧老师的指引和帮助下考取了梦寐以求的学校,走向更宽广更高远的人生。杨会老师,接续王丽文老师担任系主任一职,多年来为汉语言文学的健康发展竭尽心力、不辞劳苦,为了减轻系部老师的负担,承担大量琐碎繁杂的任务,夙兴夜寐,甘之如饴。此外,汉语言文学系的老师们除承担本科教学任务外,还承担着国家汉语教育硕士、大学语文、预科语文、辅修等教学任务,可是老师们仍然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任务,真正做到了潜心育人,甘于奉献,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这些都是“言传”与“身教”的典范,值得青年教师好好学习。

正是因为有刘晔等老师仪表在前,汉语言文学系逐渐形成了甘于奉献、潜心育人、淡泊名利、谦和低调的工作作风。正是因为有这些老师的辛勤付出、默默奉献,近年来,汉语言文学系的教学质量稳步上升,高质量就业率名列前茅,不少本科毕业生考上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澳门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海内外知名高校,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

“言传”不易,“身教”更难。青年教师一方面要不断丰富知识体系、提高授课水平,努力向学生传递优秀知识和学问;另一方面要端正态度、完善德行,努力做好学生的榜样。青年教师要立足三尺讲台,潜心化育英才,努力向以刘晔老师为代表的默默无闻、甘于奉献、淡泊名利、潜心育人的老师们学习,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者、接班人。(天津理工大学第九届师德征文比赛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