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演讲及征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弘扬教育家精神专栏 > 师德演讲及征文 > 正文

【师德征文】陈尚尚:从“青椒”到“大先生” 践行教育家精神的三重境界

来源:理学院   作者:陈尚尚     日期:   点击数:  

从“青椒”到“大先生”践行教育家精神的三重境界

理学院 陈尚尚

三尺讲台系国运,一生秉烛铸民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群体中涌现出一批教育家和优秀教师,他们具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展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教育家精神从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师道文化中走来,正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进程中闪耀着时代光辉。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教育家精神正是引领教师从“青椒”到“大先生”的精神文脉。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环望身边教师,或青丝满头、意气风发;或躬耕讲台,传道授业;或白发萦绕、育人铸魂。从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破我、忘我、无我”的修行,践行教育家精神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初登杏坛,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立身:从知识传递者到灵魂唤醒者的觉醒。初执教鞭,如履薄冰,见学问如昆仑巍峨,育人如沧海行舟,方知“师者,人之模范也”非虚言;登高望远,见教育之道如星河浩瀚,既知前路漫漫,亦立鸿鹄之志,传道授业、启智润心,此时须如拓荒者,守得住冷案孤灯,耐得住独行寂寞,于迷雾中辨明方向,在困惑中锚定初心。

“青椒”是青年教师的昵称,也是初为人师的独行路。一方讲台,需要多少个日日夜夜的备课演练,才能在方寸之间传递知识,播撒育人经言。在我们的身边,虽未见伏案奋笔的青灯身影,却也见额头汗珠滴滴滚落的卖力;虽未见谈古论今的潇洒自如,却可想象新师立雪,心怀赤诚而步履踌躇。有人说青年教师面临着诸多压力与挑战,正可谓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而在这一路上用鲜花与荆棘共同铺就的育人路,“青椒”们正以赤子之心直面教育的苍茫,汗水不仅浇灌了学生的成长成才土壤,也是教师蜕变的雨露基石。

第二重境界:躬耕不辍,衣带渐宽终不悔,烛照桃李不言倦

立心:从职业生存到生命燃烧的蜕变。十年磨一剑,方悟“师道”乃是以心血为熔炉的淬炼。经年累月,以心血为墨,以课堂为田。伏案批阅至星沉,答疑解惑忘晨昏,甘为学子攀阶之梯、渡河之舟。此境需以“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执着,化知识为火种,以人格作灯塔,纵使青丝成雪、衣带渐宽,仍无悔于三尺讲台一寸心。

老师在此不仅仅是一种职业的称呼,更应该是先生的时代化身。褪去“青椒”身上的青涩与稚嫩,我们似乎掌握了上课的技巧,适应了课程教案的更迭变化,扪心而问:师者何为?此时此刻方懂得“衣带渐宽”的深意——教育不是交易,而是将生命化作春泥的献祭。有人说为什么坚持手写板书,老师抖抖肩头的粉笔末,并未作答。当粉笔摩擦黑板与学生圆珠笔划过笔记本的沙沙重合之时,成为最好的回答。烛照桃李不言倦,宽了衣袖,不辍躬耕。

第三重境界:蓦然回首,千帆过尽终成炬,万木成林自有荫

立命:从个体实践到文明接力的超越。当粉笔灰染白双鬓,方见教育真容:昔日怯懦稚子已成擎天梁柱,当年播撒的星火早成燎原之势。历经岁月沉淀,褪去匠气而铸就师魂。回首来时路,见当年稚子已成栋梁,点滴心血终成星河璀璨。此境之师,已非“教书匠”,而是“大先生”:胸有家国山河,眼含人类星辰,以学术之光烛照文明,以仁者之心滋养时代。

教案上的墨迹会褪色,讲台上的誓言却被千万心灵镌刻成永恒。此境之师已超越“教书匠”的匠气,化身文明的接引者:以沧桑之手为舟,载学子横渡历史长河;以澄明之心为镜,照见人类精神的参差百态。回望来路,那些深夜的叹息、放弃的荣光、隐忍的伤痛,皆在学子眼里的星光中涅槃为不朽。教育最动人的瞬间,往往发生在课堂之外,当学生面对道德困境时想起教师的某句箴言,当社会危机中出现大批挺身而出的“逆行者”,方显师德育人的终极价值。

三重境界层层叩问:何为师者?教育强国的征程,终需无数师者以“独上高楼”的勇气、“终不悔”的坚守、“蓦然回首”的豁达,共筑民族精神之脊梁。从“青椒”到“大先生”,是职业的进阶,更是生命的修行。教育之道,至此方悟:真正的教育强国,不在高楼广厦,而在师者立于灯火阑珊处,静待满园桃李自成春。而这,正是教育家精神对时代最深刻的回应:以师者之心,铸强国之魂。(天津理工大学第九届师德征文比赛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