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演讲及征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弘扬教育家精神专栏 > 师德演讲及征文 > 正文

【师德征文】王平:春风化雨育桃李——记新能源领域教师的教育家精神实践

来源:新能源材料与低碳技术研究院   作者:王平     日期:   点击数:  

春风化雨育桃李——记新能源领域教师的教育家精神实践

新能源材料与低碳技术研究院 王平

在浩瀚的学术星空中,高校教师犹如璀璨的星辰,以其智慧之光点亮学子的求知之路。化学与材料科学领域的教育工作者们尤其如此,他们既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者,更是科学精神的守望者。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上,这些教师以知行合一的方式诠释着新时代教育家精神:在实验室里,他们严谨治学,追求真理;在讲台上,他们春风化雨,启迪心智;在产学研融合中,他们勇担使命,服务社会。正是这种对师德师风的坚守与践行,让他们成为铸就民族复兴伟业的重要基石,在培养创新人才的道路上书写着动人的教育篇章。

化学魅力,启迪心智

在新能源材料与低碳技术研究院的实验室里,鲁统部教授正带领一群朝气蓬勃的学生开展实验。他的讲解充满科学探索的激情,让学生们切身感受着化学的独特魅力。作为经验丰富的化学教育工作者,鲁教授不仅学术造诣深厚,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科学的真谛在于探索,而探索的本质就是不断质疑与求证的过程”,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

多少次,在关于新型催化剂材料的研究中,鲁教授总鼓励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不做“操作工”,要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实验室里时常上演着关于材料性能的热烈讨论,鲁教授则以引导者的身份,帮助学生梳理研究思路。这种启发式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环保催化剂的基础知识,更培养了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协作精神。

最难忘的是那次新型光敏材料的合成实验。当我们历经反复实验失败,陷入困境时,鲁教授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我们从实验设计和原料选择等多个环节进行系统分析。经过持续攻关,我们最终突破技术瓶颈,优化了合成工艺。这段经历不仅让我们品尝到成功的甘甜,更深刻领悟到科研工作的真谛。

材料科研,服务社会

在新材料科学领域,张志明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崇高的科研精神树立了典范。他始终致力于新型低碳环保材料的研发,为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提供创新性解决方案。他经常亲自率领科研团队深入工业生产一线,实地考察各类污染源,系统评估所研发材料的环保性能与产业化潜力。尤为可贵的是,在推动科研创新的同时,他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言传身教,不仅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更培育其作为科研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担当。

在将自主研发的新型环保材料投入工业化生产的过程中,张教授注意到一名研究生在材料性能测试环节屡屡受挫。面对这一困境,他毅然放下手头工作,亲自带领学生通宵达旦地攻关。凭借丰富的科研经验,他循循善诱地启发学生思考,不断鼓励其突破思维定式。经过连续数日的奋战,团队终于迎来关键性突破——张教授以其精湛的专业技艺和敏锐的科研直觉,成功定位实验方案的缺陷所在,最终使材料性能不仅达标,更远超预期指标。这种言传身教的培养方式,不仅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培养了他们攻坚克难的科研自信。

张教授始终秉持“科研服务社会”的理念,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他深入企业生产一线,通过产学研合作将团队研发的新型环保材料成功应用于实际生产,不仅帮助企业实现了降本增效的转型升级,更显著提升了环保指标。在这一过程中,张教授特别注重搭建实践育人平台,让学生们亲身参与技术转化全过程:从实验室研发到中试放大,再到产业化应用。这种“真刀真枪”的实践锻炼,使学生们既深化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了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双赢。

师德为范,润物无声

在教育事业的征途上,师德犹如明灯,照亮着教师的育人之路。鲁教授与张教授以各自的方式诠释着师者的责任与担当,他们深知教师的天职不仅在于传道授业,更在于立德树人。

鲁教授将严谨治学的精神贯穿教学始终。他的课堂总是经过精心准备,每个知识点的讲解都力求精准无误。“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关乎学生的未来,我们必须以最严谨的态度对待教学”,这番话语深深烙印在学生心中,培养了他们精益求精的学术品格。

张教授以春风化雨般的关怀温暖着学生的心灵。他定期组织的“师生茶话会”成为学生们倾诉心声的港湾,而时常引入的专业心理辅导更体现了其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张教授的关怀与支持,让学生们感受到教育的温度,也让他们明白了师德的重要性。

展望未来,共铸辉煌

鲁教授和张教授的育人故事,恰是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工作者的生动写照。在神州大地的每一所高校里,无数教师正以“四有”好老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智慧与情怀书写着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内涵。他们或伏案钻研,或躬身实践,以赤诚之心培育着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我们教育工作者更应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让我们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以师德规范为准则,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精耕细作,着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相信通过全体教育工作者的接续奋斗,我们必将为教育强国建设注入澎湃动力,在新时代的壮阔征程中谱写更加绚丽的教育华章。(天津理工大学第九届师德征文比赛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