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演讲及征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弘扬教育家精神专栏 > 师德演讲及征文 > 正文

【师德征文】刘芮伊:铸魂・筑基・创新 高校导师的育人三重奏

来源:机械工程学院   作者:刘芮伊     日期:   点击数:  

铸魂・筑基・创新:高校导师的育人三重奏

机械工程学院 刘芮伊

在高校育人的沃土上,不同角色的教师用不同的方式培育着时代新人。思政导师、学业导师、科创导师以“铸魂之弦、筑基之管、创新之鼓”的三重奏组合,共同构筑起学生成长的立体生态。透过身边教师的日常,我看见教育家精神在不同维度的生动演绎。

思政导师:以心铸魂,在历史与现实间拨动信仰之音

深夜十点的教学楼里,辅导员刘老师的办公室依然亮着灯,她正在为第二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做最后的准备——“青创未来”实践团赴杨柳青镇的探索之旅已筹备了足足两个月。

她带领学生深入杨柳青民俗文化馆、华能杨柳青电厂、莱茵小镇社区、大柳滩村等地,在发扬传统文化、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乡村振兴、服务基层等方面展现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平津战役前线指挥部前,刘老师带领学生重温入党誓词,在社会实践中的“行走课堂”已持续五年,她始终坚信:“让历史触手可及,信仰才能落地生根”。

日常工作中,刘老师设立“青春对话坊”,定期邀请学生围坐畅谈,从热门电影《觉醒年代》聊到乡村振兴战略,从校园生活困惑谈到国际形势变幻。有一次,学生小夏因就业压力陷入焦虑,抱怨“努力没有意义”,刘老师没有直接反驳,而是分享了自己当年在众多工作机会中扎根高校思政教育的选择:“人生的价值坐标,从来不是单一的物质衡量,当你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求时,就会发现天地格外广阔”。半年后,小夏主动报名到新疆支教,临行前特意给刘老师发来消息“您让我懂得,真正的‘有意义’,是成为照亮别人的光”。

思政导师的使命,是在学生心灵深处种下真善美的种子。刘老师以“沉浸式”引导替代“硬灌输”,让信仰教育如春风化雨,滋润青年学子的精神根系。

学业导师:以智启心,在知识与成长间奏响固本之调

忙碌的办公室里,学业导师张老师正在逐行批改学生的编程代码。对基础薄弱的学生,他耐心指导,做能与学生打成一片的良师益友,以独特的洞察力发现每个人的闪光点,并用恰到好处的方式激发学生潜能。在指导毕业论文时,他带着学生从选题的“漫天星”到研究的“一根针”,用匠人般的雕琢与守望,让学生明白知识的积累没有捷径,唯有日拱一卒的坚持与精益求精的态度。在学生准备科创竞赛时,张老师经常熬夜一起讨论方案、修改设计,即使工作再繁忙,也会抽出时间关注项目进展,当学生捧着市级科创竞赛奖状去找他时,他说“就像管乐演奏需先练音阶,学术成长要先固根基,根基稳了,成绩自然也就有了。”

学生谈起张老师,都说他的教学有一种魔力,不是填鸭式的知识灌输,而是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学习不是为了考试,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他的这句话也成为指引学生前行的座右铭,日复一日的陪伴与指导,播下的种子终将在学生的人生旅途中开花结果。

学业导师的价值,在于用专业素养为学生搭建攀登的阶梯。张老师用“精准滴灌”替代“大水漫灌”,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术土壤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生长方式。

科创导师:以新赋能,在试错与突破间敲响创造之拍

芮老师的实验室里,永远充满“头脑风暴”的热烈氛围,他带领学生攻关项目,从“驰塘神舟”到“星舸归港”,两年夜以继日的打磨最终斩获“挑战杯”国赛银奖。创新创业从不是纸上空谈,从提出创想到小船4代产品的研发过程中,他与科创团队实地走访各地虾塘,为了研究“如何精准使用视觉模块进行岸边检测”,各处蹲点观察、实地调研,他和学生们在实验室吃住,饿了就啃面包,累了就趴在桌上眯一会儿,当终于实现“精准饲养”时,芮老师用自己的言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原来科研成功的背后,是无数次的失败和坚持。”

他致力于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让学生通过对已掌握知识的运用,更加自主、自由的思考,解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对于科创新人,芮老师注重“试错教育”,允许学生在项目初期“天马行空”,甚至鼓励他们提交“不成熟”的方案,他说“创新就像挖矿,大部分时候挖到的是石头,但只要坚持,总会遇到金矿”。他始终坚持以解决实际需求为导向,鼓励同学们在学习之余,通过调研和了解国计民生中的科技需求,结合专业特点,大胆地提出解决方案。当学生遇到科创瓶颈时,他亲力亲为,组织团队成员深入讨论,一起想办法,挖掘每个人的科创潜能。

科创导师的担当,是在未知领域为学生点亮探索的火把。芮老师用“问题导向”和“包容失败”的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创新的本质——不是追求完美,而是勇于突破边界。

从思政导师的“铸魂”、学业导师的“筑基”到科创导师的“赋能”,教育三重奏的魅力,在于不同“声部”的默契共鸣。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必成为全能的“指挥家”,却可以专注演奏自己的声部——或执信仰之弓拉响铸魂之弦,或握知识之号吹奏筑基之调,或持创新之槌敲响创造之鼓。当所有声部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总谱同频共振,便能合奏出教育强国的时代强音,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乐章中独一无二的音符,在民族复兴的交响中绽放光彩!(天津理工大学第九届师德征文比赛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