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家精神铸魂为教育强国筑基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赵乾
2025年的初夏时节,天津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实验室里,几位教师正俯身调试着新型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设备,窗外的梧桐叶沙沙作响,与仪器的嗡鸣交织成一曲“为学”与“育人”的协奏曲。这里是天津市顶尖学科培育建设单位,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所在地,更是一群以“教育家精神”为灯塔的师者耕耘的沃土。他们用理想信念托举学科使命,用育人智慧点亮学生心灯,用仁爱之心书写师者担当,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征途上,踏出了坚实的脚印。
一、理想信念:扎根材料沃土,把准育人之魂
教育家精神的第一重境界,是“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教师们深知,材料是工业的“粮食”,是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他们将个人的学术追求深深扎根于国家战略需求,把“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思考,融入每一堂课、每一次实验指导中。
学院党委书记刘德宝常说:“材料人要做‘顶天立地’的学问——‘顶天’是瞄准国际前沿,‘立地’是服务国家需求。”作为天津市教学名师,他带领团队深耕金属基复合材料研究二十余年,从实验室到企业车间,从理论突破到成果转化,始终将“解决关键材料‘卡脖子’问题”作为科研的“指挥棒”。在他的课堂上,“大飞机用轻质高强材料”“新能源电池关键部件”等前沿课题被转化为生动的案例,学生们不仅学到了材料学的基本原理,更读懂了“科研报国”的深意。“我曾带学生到天津力神电池研究院调研,当看到我们研发的电池材料被应用于国产新能源汽车时,孩子们眼里的光让我更确信:把家国情怀种在学生心里,比教十遍公式更有意义。”刘德宝在2024年教师节庆祝大会上的发言,道出了材料学院教师共同的信念。
这种信念不仅体现在科研一线,更融入了学院的“三全育人”体系中。学院党委创新“三联系三协同”模式——党委委员联系课题组、支部书记联系学生党员、教师党员联系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将思政教育与科研实践深度融合。教师们制作的“课间三分钟”短视频,不仅解答了学生的专业困惑,更传递了“科技为民”的价值导向,被“高校思政网”“津门教育”广泛报道。
二、育人智慧:深耕课堂内外,锻造育才之术
教育家精神的核心,是“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材料学院的教师们深知,新时代的“经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人师”不仅要传递价值,更要以智慧点亮学生的创新火花。
“教学不是照本宣科,而是用‘价值与意义’唤醒思考。”新能源材料与低碳技术研究院院长丁轶教授常说,他非常珍惜和青年学生共同学习研究的时光,经常一边做实验一边和同学们聊人生、谈理想。2005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丁轶决定放弃国外优厚条件回国投身科研教育事业。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引导同学们胸怀“国之大者”,坚定科技兴国、科学报国的价值追求。丁轶教授始终坚持“科研反哺教学”,他指导的“材聚天锂”学生团队在中国大学生知行计划“2021年第四届中国大学生动力电池创新竞赛”总决赛中获得银奖(全国第3名)。他的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他的研究故事被写入课程思政案例,用“科学家精神”滋养着一代又一代材料学子。
三、仁爱之心:以师者温度,培育成长之林
教育家精神的底色,是“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仁爱之心。在材料学院,教师们用“春风化雨”的关怀,让“立德树人”从理念落地为温暖的细节。
“师者的‘仁爱’,是体现在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中,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团委书记刘欢老师积极适应共青团改革新形势和青年学生发展新特点,围绕学生发展需求,连续三次举办“材聚天理,料写春秋”青年发展论坛,邀请京津冀鲁苏等地的研究生分享研究成果。教师们以“参与者”而非“指导者”的身份加入讨论,在思维碰撞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有次论坛上,一个本科生提出‘用废弃塑料制备多孔吸附材料’的想法,在场的老教授们不仅没有否定,反而帮他联系企业获取实验原料。现在这个项目已申请了专利,还被企业看中准备产业化。教师的“仁爱”,是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无限可能,并愿意为他们托举这份可能。”
结语:以精神之火,点燃教育强国之光
从三尺讲台到科研一线,从实验室到企业车间,教师们用行动诠释着教育家精神的深刻内涵:他们是“理想信念”的播种者,将家国情怀融入学科血脉;是“育人智慧”的践行者,用创新方法点亮学生未来;是“仁爱之心”的传递者,以师者温度培育时代新人。
2025年的今天,当我们站在教育强国建设的新起点上,这些材料园里的师者,正以教育家精神为魂,以师德规范为尺,在“为学、为事、为人”的统一中,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教育答卷。他们相信:每一颗材料种子的成长,都将为国家的科技大厦添砖加瓦;每一位学生的成才,都将汇聚成教育强国的磅礴力量。这,或许就是教育家精神最朴素的注脚——以师者之光照亮前路,以教育之梦共铸强国之基。(天津理工大学第九届师德征文比赛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