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者:一位工科教师的育人实践观察手记
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 朱锦华
入职天津理工大学的第一天,我攥着教工卡在学院走廊里迷了三次路。透过虚掩的实验室门缝,我看见秦娟老师正俯在案上调试电路板,马尾辫上缠着根彩色导线,牛仔裤膝盖处磨得微微发白——这与我印象中教学名师应有的形象大相径庭。窗台上那盆绿萝的藤蔓爬过二十几本荣誉证书;新收的报告上墨迹未干的学号,像一串未解码的密码。
一、教案:融合技术演进与家国情怀的教学设计
在教师培训间隙,我翻开了秦老师共享的《高频电子线路》教案。泛黄的活页纸上,1949年开国大典的广播声波图旁批注着朱红小楷:“要让孩子们知道,我们调试的不是电路,是民族复兴的信号通路”。在“锁相环技术”章节里,她将北斗导航芯片与二十年前的“银河号事件”并置,用技术演进史串起家国叙事。最让我震撼的是课后作业设计:要求学生用Multisim仿真软件还原天宫空间站的通信系统衰减模型,这哪里是习题,分明是通往星辰大海的船票。
某个暴雨夜,我撞见秦老师在办公室修订这份传了二十年的教案。台灯下,她正往“混频器原理”章节粘贴新素材:华为5G基站的电路图、学生制作的抗疫呼吸机控制模块。“每届学生都在重写这本教案”,她摩挲着书页间密密麻麻的便签,“你看这张1998级学生画的收音机电路,现在成了我们课程思政的活化石。”
二、全纳课堂:差异化学法指导的工程实践
周三教研日,我目睹了秦老师给听障生单独辅导。她将示波器波形与平板电脑的手语动画同步,指尖在频谱图和手语词典间轻盈跳跃。当学生终于做出标准方波信号时,秦老师突然掏出手机播放《我和我的祖国》,振动模块紧贴实验台,让声波通过木质台面传递——我看见示波器上的波形突然剧烈震荡,学生的手掌紧贴桌面,睫毛上凝着震颤的泪珠。
这种全纳教育的智慧在普通课堂同样绽放。有次《高频电子线路》课上,她让口吃学生用Matlab生成ASK调制信号,让调皮的学生负责调试示波器。当那个总坐不住的男生成功捕获到第一组规整波形时,全班自发响起的掌声,比任何教学评估都动人。
三、教研协同:以工程思维驱动教学创新
第一次参加教学研讨会,我缩在角落记录“5E+PC”模型要义,笔记本突然被抽走。“朱老师,你读博时做硬件故障注入系统,能不能把FPGA实验数据引入课堂?”秦老师在我的草稿上勾画:课前用往届生实验日志当预习材料,课中分组攻克真实故障监测案例,课后对接企业发布实战任务。那张涂鸦纸后来成了我第一份教学设计蓝图,边缘还沾着她调试电路时蹭上的松香。
更颠覆认知的是她的“反向评课”制度。新教师试讲后,她要学生填写“老师哪些地方没讲明白”,把二十份问卷钉在我办公桌上:“教育的本质是建立连接,而不是展示完美。”在无数个修改讲义的深夜,那些稚嫩的“老师说话太快”“公式推导跳步”的批注,成了照见我教学盲区的明镜。
四、试错容错:工程教育中的经验传承
某晚取材料路过办公室,发现秦老师正在整理“失败案例库”。2020级学生烧毁的放大器、2019届搞反的PCB布线图,每份档案都附着手写反思。“把这些放进新教师培训包,”她说,“要让年轻人知道,火花四溅的故障现场,才是真正的教学起点。”我忽然明白她办公室那盆爬满证书的绿萝为何总在深夜摇曳——那是无数个试错时刻滋养出的生机。
在存放往届生作业的档案柜深处,我翻到本特殊的成长日记。某个挂科三次的学生,在最后一次实验报告里画了幅漫画:秦老师举着烧焦的电路板当盾牌,身后跟着一群拿焊枪作剑的学生。“我们不是修复电路,”泛黄的纸页上写着,“而是在废墟上重建对科学的信仰。”
五、薪火相传:工程教育者的价值锚点
今天,我站在办公室,墙上贴着秦老师送的字帖:“教育不是注满水桶,而是点燃火种”。窗外传来学生跑操的口号声,手边摆着她送的“新手礼包”:烙铁头形状的书签,印着“温度380℃最佳”;存着二十届学生课程反馈的U盘里,有个命名为《哭泣时刻》的文件夹;还有张泛黄的听课证,背面写着周五下午《幸福心理学》的教室号——那是她为青年教师特别开设的隐秘课程。
此刻夕阳穿过走廊,将“国家级一流课程”的铜牌染成暖金色。秦老师带着学生从实验室鱼贯而出,每个人的实验服上都画着自创的电路符号。那个曾因家庭变故想退学的孩子,正用手语向新生比划傅里叶变换的奥秘。当年轻的面孔与我擦肩而过时,我忽然看清了教育最本真的模样:当我们俯身点燃第一簇火苗时,早已置身璀璨星河。(天津理工大学第九届师德征文比赛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