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演讲及征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弘扬教育家精神专栏 > 师德演讲及征文 > 正文

【师德征文】赵学文: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光芒 从张桂梅到古今中外教育典范

来源: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作者:赵学文     日期:   点击数:  

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光芒:从张桂梅到古今中外教育典范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赵学文

2007年,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的张桂梅准备前往北京参会,华坪县委特意拨给她几千元购买正装。她却把这笔钱用于给福利院孩子添置电脑和衣物,穿着平日那条磨破的牛仔裤走进了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当记者提醒她裤子上的破洞时,她只能羞赧地回答:“马上要开会了,换也来不及了……”,就这样一条破洞牛仔裤,在人民大会堂留下永恒印记。

这条破洞的牛仔裤,成为她无私奉献的见证,最终使华坪女高从理想变为现实。在张桂梅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人奋斗的故事,更是中华教育精神在当代的璀璨绽放。

古今中外,从孔子到陶行知,从伏生到卫兴华,教育家们用不同方式诠释着教育的本质——这本质在张桂梅身上被凝练成“燃灯精神”:燃烧自己,照亮他人。

一、教育报国:跨越时空的理想火炬

教育家的生命价值,永远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张桂梅的梦想朴素而伟大:“我想建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让山里的女孩们读书,让她们走出大山。”这个梦想源于她目睹山区女孩因贫困而辍学、早婚的残酷现实,更深植于她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在创办女高的艰难岁月里,她四处募捐,“被人放狗咬,被吐口水骂是骗子”,甚至累得坐在机关大门口睡着。当建校初期教师流失严重,只剩8名教师时,她在黑板上手绘党旗,带领6名党员教师庄严宣誓:“人在,教育扶贫的阵地就在!”

这种教育救国的理想,在近代中国教育家身上同样闪耀。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放弃优渥生活,脱下西装穿草鞋,创办晓庄师范,践行“教育为公”的理想。他在《中国教育改造》中疾呼:“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将教育视为民族复兴的基石。

科技报国同样彰显教育家的担当。油画《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黄大年》中,黄大年教授在黑龙江松科二井专注调研的身影,展现了他将生命奉献给国家科技事业的坚定信念。这种“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精神,正是古今中外教育家的共同底色。

二、言为士则:平凡身影中的伟岸风骨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生命的示范。张桂梅的每一天都在诠释“行为世范”的真谛:她坚持与学生同吃同住,凌晨五点半准时拿着喇叭唤醒学生;制定军事化管理制度前,她亲自测试每项作息时间;当老师相继离开时,她强忍病痛独自支撑,用实际行动践行“我要学生做到的,那我也必须得做到”的承诺。

在美术作品中,教育者的身教同样被永恒定格。邓澍的油画《董希文像》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董希文牵着黑马逆风前行,眼神坚定如炬。这取材于他带领学生重走长征路写生的真实经历——用脚步丈量大地,用生命践行艺术教育。

三、勤学笃行:在贫瘠土壤中培育希望的坚韧

教育奇迹的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坚守。张桂梅身患23种疾病,可她笑着说:“感谢每天清晨能够醒来,又能看到新的阳光!”每天早晨五点,她攥紧扶手一步步挪下宿舍楼梯,用沙哑的嗓音唤醒校园,日复一日践行“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的誓言。

这种在绝望中开辟希望的力量,在历史上早有回响。传为唐代王维所作的《伏生授经图》中,90余岁的伏生瘦骨嶙峋,坐于蒲团之上指点经卷。这位秦博士在焚书之祸时冒死私藏《尚书》,汉初以残烛之年口传经典,守护文明火种。画面中伏生专注的神情,与病榻上仍在批改作业的张桂梅何其相似!

现代教育者的书桌同样见证这份坚守。刘昌明水彩画《一个教师的工作台》细致描绘了这样的场景:贴着泛黄旧纸的墙面,药瓶和墨水瓶间的教案,脱漆的木桌,一副老花眼镜...这些静物无言诉说着老一辈教育者伏案躬耕的岁月。最动人的学术坚守见于高毅中国画《人民教育家卫兴华》。画中这位经济学泰斗卧病在床,仍专注与学生探讨学术课题,病痛未能阻挡他对真理的追求。这种“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态度,正是教育家精神的精髓。

四、胸怀天下:教育是文明薪火的千年传承

教育家的目光,永远投向人类文明的远方。每天清晨,华坪女高的誓言响彻群山:“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这句誓词不仅激励学生自信,更传递着“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从孔子问礼老聃到张桂梅叩问民心,从伏生护《尚书》到女高传誓言,教育之光穿越千年不息。吴为山的《陶行知像》与胡博综的《张桂梅》连环画并陈展柜,昭示着一个民族对教育者的永恒礼赞。这精神凝聚成习近平总书记的精辟概括:教育家应有“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教育家精神亦是一场永无止境的自我修炼。初登讲台时,我曾以为热情足以照亮课堂,一次公开课的挫折却让我彻底清醒——精心准备的内容学生反响平平。羞愧之余,我拜老教师为师,记录下每堂课的反思,将教育心理学理论反复咀嚼。在一次次磨课中逐渐懂得:教育不是知识的单方面给予,而是灵魂与灵魂的相互叩击。当我不再执着于“教”的姿态,而是俯身倾听学生的思想脉搏,课堂竟奇迹般焕发生机。教育家精神最终指向的,是教育者以自身为火把,在照亮他人的同时不断锻造新的光热。

新时代的号角已然吹响,教育强国之梦呼唤万千教师以教育家精神为帆。这精神不在云端,就在我们批改作业的笔尖下,让我们以教育家精神为炬,在平凡的讲台上书写不凡的史诗——因为托起一个孩子,就是托起未来的中国;坚守一间教室,便是守护文明的星火。当无数师者的微光汇聚,教育强国的朝阳必将磅礴于东方!当无数平凡教师将师德刻入行动,把大爱写进岁月,教育的微光终将汇聚成铸造国魂的烈焰。(天津理工大学第九届师德征文比赛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