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节有声孕穗时 静待花开映初心
艺术学院 姚舜禹
看着麦田旁青苗拔节抽穗时,农人俯身弯腰呵护每株秧苗的姿态,总让我想起曾经的班主任在教室批改作业的场景。那时,“你的学生就是你的影子”是她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如今十多年过去了,我也从青春懵懂的学生转变为一名高校辅导员,从“秧苗”长成参天大树,从“被老师用心滋养”到“为学生遮风挡雨”,逐渐理解了曾经班主任的那句话,深刻体会到一名人民教师的使命与担当。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更加需要我们精心引导和悉心栽培,帮助他们走实在大学里的每一个脚步,搭好步入社会每一块基石,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企盼着培养出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时代的浪潮中奋楫扬帆,勇立潮头。
立足“本我”:倾听青年“拔节”之声
我发现,辅导员是一项立足“本我”的工作,往往都以第一人称视角向学生输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为思政引领和日常管理奠定深厚的情感基调,平添生动的感情色彩。正如于漪所说:“教育是一个生命唤醒另一个生命的过程。”我们只有发挥自身潜能,遇见更好的自己,才能立足“本我”去唤醒学生。
但是,我们也深知育人不是“独角戏”,而是一场“双向奔赴”。我们既要做“经师”更要做“人师”,切忌把育人当成“空中楼阁”,不要过度渲染原则性,冷冰冰的章程规定只能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不能卸下防备。也不能把育人育得“晦涩难懂”,育人不是讲授理论知识,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只能自己摸着石头干出自己的风格,探出自己的路数。只有深入学生“一线”,秉承“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原则,主动俯身倾听青年“拔节”之声,精准把握学生的所思所想,了解每个学生的所急所困,“对症下药”才能出实效。
我们要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实际需求,一以贯之地为“培养什么人”这一共同目标不懈努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殷切寄语广大青年“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老师,你放心吧!”这是我参与“西部计划”的学生毕业离校前和我说的一句话,那时他眼里有光,满怀希望,与半年前在就业推动会上的神情截然不同。曾经的他还在因找不到工作而困惑、迷茫。而今他即将奔赴西部,到基层建功立业,在西部绽放青春绚丽之花。
重塑“自我”:肩负青年“孕穗”之担
我们要“怎样培养人”?首先,辅导员要不忘教育初心,永葆对高等教育事业的纯真与热忱,在风吹雨打的“孕穗”征途上,只有不断淬炼、洗涤,让“初心”更加坚韧、澄澈,才能将“真”播撒在校园的沃土,以“善”浸润学生的心田,用“美”点亮青春的光彩。
其次,辅导员要以钉钉子的精神做好“实干家”。无论是在处理违纪学生时的“敢于亮剑”还是安慰受挫学生的“春风化雨”;无论是伴随清晨第一缕阳光走进“早八”的课堂,还是披星戴月陪伴学生到急诊就医;无论是陪伴心理危机学生的48小时还是走到宿舍强化安全“末梢”管理,我们总在“宽严相济”“动静结合”的平衡中找寻职业“体验感”;在陪伴学生走出人生低谷中找到“满足感”;在学生因敢于尝试而获得成功的掌声中体验“成就感”,找到用心用情践行初入职场时的铮铮誓言。
最后,辅导员要以“初心”为绳恪守教育准则,以“初心”为尺细纠育人行为,以“初心”为镜革新教育理念,时刻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应对繁杂的工作事务时,注重提升业务能力和水平,及时“充电”“蓄势”“赋能”……不仅要站稳思想铸魂育人主阵地,更要敢闯敢拼争做育人新场域的拓荒者。
心怀“大我”:培养青年栋梁之才
辅导员应该心怀“大我”,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围绕“为谁培养人”这一关键问题,完成从“教书匠”到“大先生”的蜕变跃升。在古代的教育家中,孔子周游列国,提倡“有教无类”广收门徒,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思想,体现着教育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近代以来,张伯苓创办南开学校,倡导“教育救国”,致力于培养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人才;陶行知放弃优渥生活,投身乡村教育,扎根乡村课堂,践行“生活即教育”的理念,这些教育先贤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大我”的精神境界,更是将教育视为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伟大事业。
教育是国之大计,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上,我们不仅要注重自身的行为规范,更要有文化自觉和精神境界,既要有“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职业情怀,更要有“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张玉滚坚守深山小学17年,用扁担挑起学生的书本,撑起乡村教育的希望;张桂梅创办一所“大山里的女校”,带领大山里的女孩们带着梦想飞出大山,书写人生的新篇章;支月英坚守深山40载,扎根偏远山区教育一线,用无私的坚守照亮大山孩子的求学之路;黄大年放弃海外优渥条件回国任教,将毕生所学奉献给祖国地质事业,病逝前仍在工作。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日益凸显,新时代的我们应该心怀“大我”,将个人的职业理想与国家教育事业同向同行,致力于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抬头看山,低头看路。辅导员工作恰似“往返跑”,时而冲锋在前做提灯前行的青春掌舵人,以“精神之钙”催人奋进,保证集体“不偏航”;时而也要静下心折返到队尾,帮助身陷囹圄的学生走出困境,力争个体“不掉队”。四年后,恰似农人望向翻涌的麦浪,我们守护着毕业生的背影那一瞬间,他们即将奔赴祖国大地,投身社会,这便是育人最珍贵的丰收。以德为犁,耕种心田万亩,以爱为露,润桃李成蹊,育人这面镜子既照亮漫长的职业征途,也映照着永恒的赤诚初心。(天津理工大学第九届师德征文比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