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学生科创路上的“摆渡人”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孙磊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常常问自己:在大学生科技竞赛的浪潮中,我们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是手握船桨的摆渡人,还是岸边鼓掌的旁观者?答案不言而喻——我们既是引路人,更是守护者,用职业道德为舟,以育人智慧为楫,载着学生在科创的激流中驶向理想的彼岸。
一、渡人先渡己:师德是科创之舟的压舱石
“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天理杯”……这些赛事的名字,对天理师生而言早已耳熟能详。但当我们真正深入其中,才会发现:每一份参赛作品的背后,都是无数个日夜的煎熬与突破。记得今年指导“挑战杯”项目时,团队学生因实验数据不理想而陷入焦虑。有人质疑选题价值,有人甚至萌生退意。那一刻,我意识到:教师不仅是技术指导者,更是学生心灵的摆渡人。我带着他们重读文献,用“失败是通往成功的另一种路径”鼓励他们坚持;深夜实验室的灯光下,我陪他们逐帧分析数据,用“科研需要‘死磕’精神”点燃他们的斗志。最终,项目成功进入天津市终审决赛。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明白了:真正的科创精神,是跌倒后依然能站起来的勇气。师德,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关键时刻的“在场”。它让我们在面对学生的迷茫时,能成为他们最信赖的灯塔;在遭遇挫折时,能成为他们最温暖的港湾。
二、渡人亦渡心:育人智慧是摆渡之舟的桨
科技竞赛的赛场,不仅是技术的较量,更是育人智慧的试金石。在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时,我曾遇到一支“技术强、表达弱”的团队。他们的项目创新性极高,但路演时却因逻辑混乱、重点不突出而屡屡失分。面对这种情况,我告诉学生:“科创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要让世界听懂你的声音。”于是,我们反复打磨商业计划书,训练表达方法,甚至模拟专家提问,让每个人学会“用故事讲技术”。最终,他们在市赛中逆袭夺冠。赛后,学生说:“老师,我们终于明白,技术可以改变世界,但沟通才能让世界看见技术。”这件事让我深刻体会到:育人智慧,是帮助学生打破“技术思维”的桎梏,培养“用户思维”与“共情能力”。它让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教会学生如何与世界对话。
三、渡人终渡己:师生共赴星辰大海
有人说,教师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职业。但在我看来,摆渡人的旅程,从来不是单向地付出。在与学生共同参与科技竞赛的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地成长和进步,师生共赴星辰大海。
在“天理杯”的备赛中,我曾与学生们一起为解决一个算法难题连续奋战三周。那是一段充满挑战和激情的日子,我们每天都在实验室里度过,面对着复杂的代码和繁琐的数据,没有一个人喊累,没有一个人放弃。
当凌晨三点的实验室终于传来欢呼时,那是我们攻克难题的喜悦时刻。学生激动地说:“老师,我成功了!”我却笑着回应:“不,是我们成功了。”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师生之间的共同努力,才是教育最美的模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我们身上学会坚持与创新,他们看到了老师为了他们的成长所付出的努力,也明白了只有通过不懈的奋斗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而我们从他们身上重拾对世界的好奇与热情,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勇于尝试的精神感染着我们,让我们也保持着年轻的心态和不断学习的动力。
这种“教学相长”的共鸣,让师德不再是沉重的责任,而成为一种幸福的滋养。我们在相互陪伴、相互支持的过程中,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我们不仅是师生,更是并肩作战的伙伴,一起在科创的道路上探索未知,追求梦想。
结语:以舟为桥,以爱为岸
各位老师,当我们站在科技竞赛的赛场上,看到学生们眼中闪烁的光芒时,或许会想起自己初登讲台时的誓言。那些关于“立德树人”的承诺,早已化作一艘艘小舟,载着学生的梦想,驶向更广阔的天地。作为青年教职工,我们或许无法改变世界的风浪,但我们可以选择成为最坚定的摆渡人——用职业道德为舟,以育人智慧为楫,在科创的激流中,护送每一颗年轻的心,抵达理想的彼岸。因为,教育的终极意义,从来不是培养“成功者”,而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人生的赛场上,成为自己的摆渡人。(天津理工大学第九届师德征文比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