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演讲及征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弘扬教育家精神专栏 > 师德演讲及征文 > 正文

【师德征文】李法童:手语架起语言桥 丹心育得桃李芳

来源:党委宣传部   作者:李法童     日期:   点击数:  

手语架起语言桥丹心育得桃李芳

党委宣传部 李法童

在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有一位特殊的英语教师李子刚,他用手语编织知识的纽带,以爱心搭建沟通的桥梁,在无声的世界里,为听障学生打开通往广阔国际舞台的大门,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着教育家精神的深刻内涵。

、廿载深耕,巧筑三语融通基石

自2002年踏上听障学生英语教学岗位,李子刚已默默坚守二十余载。作为健全人,他深知要真正走进听障学生的世界,手语不仅是沟通工具,更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初涉特殊教育时,他对照手语教材反复练习基础手势,常常因一个复杂动作的准确性,对着镜子比划上百遍,直至肌肉形成记忆。晚上,他还会深入学生宿舍,主动与听障学生交流,在日常对话中纠正发音、优化动作,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3000多个手语词汇的使用场景与细微差异。

为了搭建手语、英语、汉语三者之间的稳固桥梁,李子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手语的语法结构与汉语、英语截然不同,存在大量省略成分和形象化表达,而英语语法规则严谨,汉语表达又极具文化特色。他翻阅国内外特殊教育文献,针对英语时态变化、汉语量词使用等难点,设计出独特的手语演示方案。比如讲解英语句子结构时,他用数字表示主谓宾结构,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二十多年来,他倾心致力于特教生涯,他培养的学生中每年都有多人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多人考取研究生,还有学生毕业后从事手语翻译与国际交流工作,真正实现了用三语为听障学生铺就职业发展之路。

二、倾心守护,情暖无声成长之路

李子刚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们成长道路上的贴心引路人。他深知听障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诸多困难,因此格外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情感需求。

曾经有一名新生,因无法适应大学的学习节奏和集体生活,产生了强烈的厌学情绪。李子刚发现后,主动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交流。他用手语耐心倾听学生的烦恼,为其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还联系学校心理咨询室,共同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在生活上,他像朋友一样关心学生,邀请学生参加周末的手语文化活动,鼓励他融入集体。在李子刚的悉心关怀下,这名学生逐渐打开心扉,重新找回学习的热情,成绩也稳步提升。

每年毕业季,李子刚还会为学生们进行就业指导,手把手地教学生们制作简历,模拟面试场景等,帮助听障学生争取实习和就业机会。在他的帮助下,许多学生成功进入心仪的企业,开启了精彩的职业生涯。

三、手语传情,共绘思政育人新篇

2020年,一场全国知名的思政大课引发广泛关注,李子刚主动承担起将这堂课程内容翻译成手语的重任。为了准确传达课程内涵,他多次与思政课教师进行深入交流,从课程的核心思想到具体案例,逐字逐句探讨。在研讨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引用的抗疫英雄事迹、脱贫攻坚感人故事,让李子刚深受触动,也更加坚定了他要将这些正能量传递给听障学生的决心。

随后,他开始了漫长而细致的手语翻译研究工作。思政课中的许多抽象概念,如“人类命运共同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手语中并没有直接对应的表达。李子刚翻阅大量手语资料,请教资深手语专家,结合听障学生的认知特点,反复推敲每一个词汇、每一句话的手语表达方式。经过数周的努力,李子刚将思政大课内容精心翻译成手语视频。视频中,他神情庄重、手语动作规范有力,配合简洁明了的字幕,将课程中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等内容,清晰地传递给听障学生。当视频在聋人工学院播放时,许多学生被其中的故事深深打动,一名学生通过手语激动地表达:“原来我们也能和其他同学一样,完整地学习这么精彩的思政课,感受到国家的强大和温暖!”

这次翻译经历,让李子刚对课程思政有了更深的理解。此后,他持续探索将思政教育融入英语课堂的新方式。他经常选取具有正能量的英语素材,将榜样故事融入课堂。这些故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更激发了学生自强不息、勇于追梦的精神,让学生明白只要努力奋斗,就能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绽放光彩。

李子刚老师以一颗赤诚之心,在特殊教育的土地上默默耕耘。他用手语架起了听障学生与英语世界沟通的桥梁,用创新和坚守践行着教育家精神,用爱与责任照亮了听障学生的成长之路。他的事迹,不仅是学校的骄傲,更激励着无数教育工作者在特殊教育领域不断前行,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天津理工大学第九届师德征文比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