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演讲及征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弘扬教育家精神专栏 > 师德演讲及征文 > 正文

【师德征文】李帆:炉火映丹心:弘扬教育家精神 勇担“材料强国”使命

来源: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作者:李帆     日期:   点击数:  

炉火映丹心:弘扬教育家精神

勇担“材料强国”使命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李帆

清晨七点,玉成路上的“重德重能、求实求新”校训石映着朝霞,在晨光中泛着温润的光泽。这八个字,如同基因密码般镌刻在天津理工大学材料人的血脉中——从徐叙瑢院士在改革开放浪潮中创建我国首个高校发光学研究机构,到袁志好教授带领团队攻克新型水系电池“卡脖子”难题,再到张志明教授在团簇催化领域开辟新能源赛道,四十六载春秋,三代材料人用智慧与汗水浇铸出这尊承载教育初心的精神丰碑。在他们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科技报国的赤子之心,更感受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格力量。

一、发光学奠基:春风化雨育桃李的师者风范

1987年盛夏,徐叙瑢院士刚主持完北京国际发光学学术会议,便带着中科院长春物理所的科研骨干来到天津理工学院。面对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的校园,他在一间旧仓库里组建了材料物理研究所。市财政拨款的200万元启动经费,被他全部投入购置高真空溅射设备、日本F-4010荧光分光光度计等关键仪器,这方简陋空间,即将孕育出我国首个高校发光学研究机构。

在学科建设上,徐先生定下铁律:“实验室的灯光要比办公室亮。”他带领团队日夜攻关,提出“分层优化”理论模型,突破电致发光亮度瓶颈。1991年,他们研发的蓝光薄膜电致发光器件获全国发明展览会银奖,美国科学专家赞叹:“这项研究触及了科学的本质。”

更令人动容的是他对教育的赤诚。当时学校尚无硕士点,徐先生推动中科院长春物理所与天津理工联合培养研究生。每天清晨七点,他准时出现在实验室,用“不忘国耻,振兴中华”激励学生。他常说:“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他培养的21名博士中,多数先赴国外或中国科学院和985大学的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出站后均成为教学、科研第一线的骨干,成为教授和博导,有的现已成为大学校长,学院院长或研究所所长等。这种甘为人梯的精神,正是师德最生动的写照。

二、水系电池攻坚战:知行合一践初心的师道传承

2010年,袁志好教授接过学科发展的接力棒,面对学科排名全国倒数的困境,提出“基础研究对标国际前沿,产业对接服务国家战略”的差异化发展路径,带领团队建立“学科平台—教学资源”互通机制。“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正是这种信念,让他在2008年率先开展水系锌碘电池研发——当时该领域被视为“冷门中的冷门”。十年磨一剑,团队不仅攻克了锌枝晶生长、界面副反应等世界性难题,更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2021年,袁志好团队将专利技术作价入股华神新能源公司,获数千万元投资。在天开西青园的现代化中试基地内,工人们正在调试全球首条年产50万组电池的自动化生产线。这条距离天津理工大学仅10分钟车程的中试线,2023年6月初投入试运行,2024年实现规模化生产,年订单额预计突破1.2亿元。在第一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上,该技术以“零碳储能新范式”斩获金奖。评委会评价:“这是中国新能源技术首次实现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无缝衔接。”

在科研攻关的同时,袁教授始终坚守三尺讲台。他常对学生说:“做学问要像做电池一样,既要追求能量密度,更要筑牢安全底线。”他将科研伦理融入课堂教学,培养的学生既有创新思维又有学术道德。这种将科学研究与立德树人紧密结合的育人理念,正是对新时代师德的深刻诠释。

三、新能源赛道:薪火相传的科技长征

在徐叙瑢院士创建的实验室里,张志明教授正调试团簇催化剂制备设备。这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带领团队在新能源材料领域开辟新赛道:他们不仅承担着国家优青、杰青等10项重大课题,发表80余篇SCI论文,更在技术突破中延续着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血脉:研发的太阳能驱动污水处理系统实现光解水制氢与污染物降解双功能,成功申报“材料微结构”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与“新能源材料”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张志明办公室的显微镜下,保存着徐叙瑢院士1987年的实验手稿复印件。泛黄纸页上的“分层优化”理论公式旁,铅笔写着一行小字:“发光材料研究,要像萤火虫般持之以恒。”他将这句话刻进《材料科学前沿》课程,他总会指着显微镜下的微观裂痕说:“材料的生命历程,就是工程师的修行之路。”这种将治学态度融入课堂教学的匠心,正是师德传承的生动注脚。

如今,深夜的实验室依然亮着灯火,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生王磊记录完最后一组数据,在实验日志扉页郑重写下:“厚德精工,砺材报国——谨以此文献给母校46周年华诞。”合上本子的瞬间,他抬头望见墙上“材料强国”标语,与窗外璀璨的城市灯火交相辉映。

晨跑的学子们经过玉成路,校训石在晨曦中愈发明亮。这座承载着四十六年教育火种的花岗岩碑,正在新一代天理材料人的手中续写传奇:徐叙瑢院士手植的银杏已亭亭如盖,袁志好教授指导的锌基电池团队斩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张志明培养的青年学者正登上国际材料大会讲台……他们用智慧与热血诠释着天理材料人“教育家精神”与“材料强国梦”的精神密码——以发光学精神点燃理想,用水系电池技术淬炼品格,在新能源赛道上传承师者匠心。(天津理工大学第九届师德征文比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