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践行教育家精神共铸教育强国——以信仰之光点燃育人之路
工程训练中心 贾鑫
尊敬的各位老师:
我叫贾鑫,是工程训练中心教师。中心服务全校本科学生,以机电类、人工智能类实训培养学生基础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我主要讲授人工智能类课程,每学期上课前,我都习惯在黑板边放一个全新的空白笔记本,等待着同学们用代码、数据和创意书写未来的篇章。这个笔记本,比任何安排好的课件都更能象征我们共同的起点——用信仰之光,点燃育人之路。
一、知行合一:将古今智慧融入育人工程
两千五百年前,孔子面对子路与冉提出的相同问题,分别给出“有父兄在”“闻之斯行”两种截然不同的答案,彰显因材施教的教育魅力;五百年前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指出“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打破了生搬硬套的教育理念。当下,我们将这些古今智慧注入工程实践项目式教学中。
二、破茧成蝶:在空白笔记本上植下一粒种子
项目制开课的第一天,每位同学面对一张未经标注的数据集,从0开始做数据清洗、特征提取,再到模型训练与上线部署。项目之初,模型中基本的缺失值同学们都要翻看资料查找。经过数番锤炼,他们巧妙融入前沿算法,让模型焕发出卓越洞察力与精准表现。这些从0到1的经验日志,逐步构成工程实践项目式教学中的典型案例。
三、匠心并行:让校园文化与前沿算法共舞
在我们特色项目制教学中,同学们采用无人机低空绕飞的方式拍摄南区体育馆、钟楼等学校特色建筑影像。随后,他们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在三维高斯算法基础上做二次开发,不仅精细重现了砖缝中偶发的细小裂隙与剥落纹理,更通过光照传递模型复刻了墙壁上斑驳光影的明暗变化,赋予虚拟空间“温度”。整个流程,学生们秉持匠心精神,从数据采集到模型呈现,每一环节都反复打磨,累计完成十五轮精雕细琢,以细致入微的态度赋予虚拟空间鲜活的文化记忆与生命力,最终生成可媲美激光扫描精度的三维数字校园,令其重获生机。该项目中,在尊重文化与艺术价值的基础上,用最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将校园记忆雕刻进数字世界,让每一块青砖旧瓦都焕发新的生命力。这种既传承匠心、又勇于重塑创新的融合思路,是我们工程实践的核心信仰。
四、心之所向:用图像端故障识别守护万家灯火
我们不仅让人工智能虚拟空间“作画”,更让其在现实世界中“救火”。配电柜故障智能识别项目:同学们采集了数千张配电柜的红外热成像与可见光照片,利用人工智能与图像检测算法淬炼出一款能精妙辨识配电柜故障的智能诊断系统。一旦元器件发生故障,系统便在毫秒间捕捉异动,预警信息飞速发送至微信小程序。通过该项目,同学们用算法守护了青砖黛瓦。这些点滴积累,正是教育信念在智能时代的化身:不铺张声势,不盲目追风,脚踏实地将前沿知识变成一种可以触摸的社会创新力量,践行了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教育观。
五、知易行难:让“小先生”精神照进当代课堂
五十年前,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诚,在当代教师身上化为更深沉的精神遗产。陶行知创造的“小先生制”,当识字儿童教山歌老人学写赶场清单时,“即知即传”的涟漪效应改写了传统师生间的关系图谱,这恰如阳明“四民异业而同道”的思想投射。今天,这种智慧在当代高校工程实践教育中得到升华:人工智能专业教师带领学生调试工业机器人,非遗传承人与美院师生共创数字皮影,知识在不同层级中的流转中,令其迸发了更蓬勃的生命力。
教育家精神的传承,本质上是师生共同完成的一场双向修炼。当我们用智慧点燃万千青年心中的火种时,那些跃动的光芒也在照亮教育者自身的生命维度。让我们携手同行,在教育强国的征途上,以实践书写信仰——这或许就是教育家精神最诗意的注脚,更是所有教育工作者永恒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