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演讲及征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弘扬教育家精神专栏 > 师德演讲及征文 > 正文

【师德演讲】王艳丽:天理育人铭初心 躬耕教坛筑国魂

来源:理学院   作者:王艳丽     日期:   点击数:  

天理育人铭初心 躬耕教坛筑国魂

理学院 王艳丽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每当站上熟悉的讲台,看着台下那一张张充满朝气的年轻面庞,我的内心总是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感动。时光仿佛回到了2013年的金秋,那时的我,也曾和他们一样,带着对知识世界的好奇、带着对大学生活的向往,第一次走进天理的校门。

十年光阴流转,那条连接图书馆、28号教学楼和18号宿舍楼的这条道路,陪伴我从一名本科生,逐步成长到硕士生,更陪着我攻读博士学位。十年后的今天,我依然走在这条路上,不同的是身份已经转变——从当初的求学者变成了如今的育人者。这条路上的一草一木都如此熟悉,教学楼前的梧桐树依然挺拔,实验室的灯光依旧明亮。但更让我珍视的,是这条路上遇见的每位恩师,是他们用渊博的学识、无私的关爱,滋养着我的成长。我在这条路上每个角色转变,都凝聚着天理的栽培,都饱含着师长们的谆谆教诲。今天,当我以教师的身份重新走在这条路上时,内心充满感恩,更感受到沉甸甸的责任。

言传为径,身教为灯——以师者之光,照亮强国之路。2013年,我怀着对科学的热爱踏入了天理。那时的我,只是一个对麦克斯韦方程充满敬畏,对量子力学感到神秘的懵懂少女。面对黑板上密密麻麻的公式推导,实验室里精密的仪器设备,我常常感到无所适从。本科四年,是天理教会了我如何用严谨的态度对待科学。在我的笔记本上,记录着无数个在图书馆奋战的夜晚。记得大二时,为了理解电磁学中的安培环路定理,我整整一周都泡在自习室里。正是这种孜孜不倦地求学过程,让我逐渐领悟到科学的魅力。

而真正让我蜕变的,是在读博期间跟随导师学习的时光。记得博一时,我的实验数据总是无法重复,一度怀疑自己是否适合科研。导师没有责备我,而是带着我从最基础的实验步骤重新开始。整整三个月,我们反复调试设备、核对数据,每个深夜离开实验室时,都能看到导师办公室依然亮着的灯光。他说:"科研就像攀登高峰,重要的不是登顶的速度,而是每一步的坚实。"正是这种对科研的坚守,塑造了我如今的教学态度。当我站在讲台上,面对学生们渴求知识的目光时,我依然保持着当年在实验室里的那份执着——每一个知识点的讲解都要反复推敲,每一份作业的批改都要细致入微。因为我知道,教学同样需要这种"十年磨一剑"的坚守精神,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培养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以学子之心传承师道,以师者之魂铸就国本。博士毕业后,我很荣幸的留校任教,成为一名天理教师。走进教学楼的大门,走廊里熟悉的仪器嗡鸣声让我恍惚回到了学生时代。但这次,我不再是匆匆赶往实验室的学生,而是即将开启第一堂课的教师。站在自己曾经学习的教室里,台下那些充满期待的眼神,仿佛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十年前的自己——那个总是坐在第二排,把笔记本记得密密麻麻的女孩。

我尝试将老师们教给我的方法传递下去:在实验课上,我不只讲操作步骤,更会分享自己当年犯过的错误,让学生明白"失败是实验的常态";在批改报告时,我会像导师那样,在每一份作业后写下鼓励的话:"数据很漂亮,但结论可以再深入一些";在课外,我积极参加科普活动,带着学生走进实验室。有一次,一个孩子问我:"老师,为什么镜子能反射光?"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递给他一块三棱镜:"你自己试试看。"那一刻,我忽然懂了导师当年的用心——教育的真谛不是灌输,而是点燃好奇心。

这一刻,我忽然明白了教育的真谛:它不是知识的单向传递,而是思维的碰撞与启迪;不是标准答案的灌输,而是探索精神的培育;不是机械的操作训练,而是科学热情的点燃与守护。

师德化春雨,润物亦润心;服务践初心,强教更强国。师德的传承,从来都不应该局限在校园的围墙之内。去年11月份,我有幸跟随学院党支部前往蓟县东水厂村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当我们走进蓟县东水厂村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依山而建的传统民居。看,这些用石头垒砌的墙垣,每块石头都经过精心挑选,严丝合缝地啮合在一起。工匠精神在此刻被具象化了,这次深入乡村的见闻,更让我对实验教学有了深层次的认识。

在老乡家中,我第一次亲眼见到了传统农作物的晾晒过程。老大爷耐心地教我们如何辨别玉米的成熟度,就像在给我们上一堂最朴实的"生命科学课"。金黄的玉米在阳光下闪烁着温暖的光泽,让我想起了实验室里那些精密的仪器——它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自然的奥秘。

最让我触动的是参观村里的老磨坊。看着斑驳的石磨在流水带动下缓缓转动,我突然意识到:这些传承百年的农耕智慧,不正是最原生态的"实验"吗?水流势能与动能的转换,石磨的摩擦力与研磨精度,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原理。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领悟到:真正的教育家精神,不仅在于传授书本知识,更在于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教学素材;不仅在于培养实验室里的科研人才,更在于传承中华文明中蕴含的千年智慧。

“秉教育家精神铸魂育人,肩新时代使命强教兴邦!”习近平总书记说:"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在天理的这十年,我深深体会到:教育是一场温暖的接力:从导师的谆谆教导,到我对学生的每一次鼓励;师德是一种无声的传承:它藏在实验室的灯光里,藏在批改作业的红笔尖,更藏在像蓟县那样的山路上;而教育强国,正是由这样无数平凡的坚守铸就。

“秉烛传薪守初心,立德树人担使命!”站在天理的日新道上,回望十年求索路,我深深懂得:教育是一场永不停息的接力赛——导师们将知识的火炬传递到我手中,而今我要以更加坚定的步伐传递给下一代;教育更是一首永不完结的史诗,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在用生命续写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壮丽篇章。

十年前,我是沐浴在教育家精神光辉下的幼苗;十年后,我要让这份精神通过我的课堂继续绽放光芒——在实验室的每台仪器前传承严谨治学的态度,在批改的每份作业里延续诲人不倦的坚守,在乡村振兴的田野间践行服务社会的担当。让我们以教育家精神为魂,以立德树人为根,共同构筑起教育强国的巍峨大厦,让更多年轻的生命在这片沃土上成长为栋梁之才!

这,就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对"传承教育家精神,共筑教育强国"最铿锵的回应;这,更是我们天理人代代相传的庄严承诺——让教育之光照亮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