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师德:教师的自我修炼之路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赵乾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师德:教师的自我修炼之路》。
站在这里,望着已经来过很多次的大礼堂,让我想起十个月前第一次来天津理工大学的情景,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口袋里装着南开大学博士后的出站证明和行政介绍信,从学校北门进来,沿着玉成路一直走,偶然抬头间,“重德重能,求实求新”八个校训石字闯进了我的眼帘。那一瞬间,让我想起南开大学的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发现两所高校的办学理念竟是如此相似,也正是那时我对天津理工有了精神上的认同感。沿着明理湖继续走,阳光洒在湖面上,望着远处湖南岸的图书馆,那如诗如画的景色,内心不禁涌出:“这学校,真是爱了爱了”。然而,当坐在自己的办公桌前开始投入工作,心里其实是有些紧张不安的,因为从学生到老师这种身份的翻转,像极了第一次学骑自行车时,从被扶着后座的人,突然变成要自己握紧车把的人。从小学到博士后,我自信地认为我懂得了如何做好一个学生,但如何做好一名教师,成为了摆在我面前新的问卷。在经历了入职一系列培训和这近10个月来在教学科研岗位上的实践后,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对师德浅显的理解和感悟。
首先,作为一名在实验室泡了十多年的“科研直男”,习惯性从定义出发来弄清楚一件事,即什么是师德?师德它是一种职业道德,是从事教育工作需要遵守的道德规范。随后我又问自己,什么又是教育?从古代甲骨文的“教”字,可以看到由表示手持器械施教的“攴(pū)”和表音的“爻”组成,后增添表示儿童的“子”,表明是手持戒具,监督孩子学习,现在的含义为:上所施,下所效也。我恍然明白这不就是发挥榜样的力量吗?换言之,要做好自己。也猛然发现我是怎么做好一名学生的呢?正是看到了我学生期间导师对课件的一次次打磨,对实验成果的反复推敲,对理论概念的透彻理解,对学术论文精益求精地修改……正是这些耳濡目染让我成长。所以,师德,首先就是以身作则,发挥榜样力量,给予学生成长的能量和方向。
其次,我认为师德是责任与付出,这也是我从学生角色转变到老师角色后感受最深的地方。学生期间,只要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课程、实验和论文负责,而做了老师后,需要了解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接受度,交流的有效性;如何鼓励他们,如何引导他们;有时候会觉得学生没听懂是不是自己表达得不够好,于是我去买了如何提升沟通表达能力的书。而且有趣的是,我发现自己短视频平台的推送从之前的搞笑视频,变成了关于管理学和心理学的视频,恍然才发现,这可能就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变化。面对学生每次找到自己说实验做不出来,需要说服自己耐着性子,帮他们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去抠实验细节,一次一次从不理想的实验数据里提炼有用的信息;在实验论文撰写过程中一次次修改,在画图软件中图标A移动的那零点几毫米。原来师德不是什么大道理,就是课堂上多为学生答疑五分钟的耐心,实验室里陪学生做实验的坚持,是当学生实验做出来好结果,开心且很自豪的跟你说,“老师,我电池的转换效率超过16%了”……这时发现他们眼睛里是真的有光,而这或许就是师德中责任与付出带来的光。
最后,我认为师德是底线,是诚实,是真实,尤其作为一名高校科研人,更能让我体会师德的地方,是对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要保证,对实验数据的真实性要负责,是理论推理的有理有据,是论文描述的字字珠玑;在面对学生一遍一遍地问,这个实验还要重复做一遍吗,这个理论模型还要再拟合一遍吗,这个实验现象的解释还要再论证吗,这个论文里的描述还要再修改吗,我的回答一般都会是:对,是,需要。可能在学生印象中,这个老师可能是个有学术洁癖的人,但我认为比SCI论文影响因子更高的是学术道德,因为探索物质世界真实的规律与法则是科研人最为忠实和最为基本的追求,所以,师德不仅是对品行素养的要求,更是不可逾越的学术底线。
经历了以上这些,原来发现,如何做好一名高校教师已经简明扼要地写在了我们的“重德重能,求实求新”的校训中。最后,我想说:十个月前,我心怀忐忑走进天津理工大学;今天,我想说,在这里,我找到了属于自己无愧于心的教育信仰。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