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师德之光,照育人之路
社会发展学院 杨威
各位尊敬的领导、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杨威,来自社会发展学院,我今天给大家分享的题目是《以师德之光,照育人之路》。
古人云:“以德为镜,可正言行;以德为尺,可量师心。常修从教之德,常戒失德之险,方铸师魂之贞,桃李之敬”。对于年轻的我们而言,师德就是一盏明灯,时刻指引着我们,要守得住初心、抵得住纷扰,才护得住杏坛芬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这既是对教师的殷切期望,也是对师德师风建设的深刻阐释。
那究竟什么是良好的师德师风呢?它是孔子循循善诱,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滋养万千学子;它是陶行知怀揣赤诚,秉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信念扎根教育沃土;它是张桂梅矢志不渝,用“甘守清贫育桃李,初心不改铸师魂”的执着点亮贫困女孩的求学梦想;它是黄大年胸怀家国,践行“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的誓言,用生命诠释对教育和科研的热爱,为国家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人才。古往今来,无数师者以崇高师德为笔,以赤诚丹心为墨,在教育的长卷上绘就璀璨星河,照亮一代又一代学子的求知之路。
社会发展学院始终将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坚持系统观念,与推动学校和学院重点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在这里,高尚的师德师风早已化作无数令人动容的瞬间。当国家级一流专业申报的战鼓擂响,学院负责人的办公室灯火常亮至凌晨,揉皱的方案稿铺满桌面,沙哑的嗓音仍在组织研讨。他们顶着巨大的压力,带领团队逐字逐句打磨申报材料,那些熬红的双眼、疲惫的身影,最终凝结成专业建设路上熠熠生辉的勋章。面对毕业生紧锁的眉头与迷茫的眼神,毕业班的老师们总是主动邀约,在夕阳余晖洒满窗台的办公室,一聊就是几个小时。从剖析学生个人特长到梳理就业机会,从逐字逐句修改简历到模拟面试,一句句掏心窝子的话,像春日暖阳,悄然融化了学生们心中的焦虑与不安,为他们照亮了未来的方向。课堂里,老师们俯身倾听学生困惑的身影,深夜电脑前反复打磨课件时的专注,都在诉说着对“师德为先”的坚守。这些藏在岁月里的坚守与付出,早已汇聚成照亮教育之路的星河,无声却震撼地诉说着社会发展学院对师德师风建设永不褪色的初心。
学院老师们敬业爱学的情怀也激励着我爱心育人。2019年的秋天,一个怯生生的身影走入了我——位新生班主任的视野里。初遇赵同学的时候,他眼神躲闪、目光游离。大一因疫情封控,一门课程挂科让他陷入迷茫。我与学院领导驱车千里家访,用真诚叩开他的心门。到了他的家里,我才知道他自幼父母离异,和残疾的奶奶一起生活,此后,我常常走进他的宿舍,陪他谈心、聊天,鼓励他重拾学习的信心,大三的时候他的成绩已名列前茅。他说他想考研,但是因为家庭经济原因,一直犹豫不决。我帮他询问助学政策,联系导师,并做好个人规划,备考路上,我目睹过他对着错题本无声流泪,见证过他濒临崩溃时的无助哽咽。每当他将要放弃的时候,我都紧紧相拥、日日陪学,与他一起并肩战斗、攻坚克难。考研当日,他带着坚定的笑容走进考场,他回望我时,我看到了他眼中有光。最终,他如愿考上了自己理想的院校。
这些年的工作经历让我深深地感悟到,为人师者必先正其身,要永远不能忘记自己作为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以“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坚韧,在学术研究中深耕不辍,用扎实学识为学生筑牢知识的根基;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温柔,在日常教诲里循循善诱,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滋养学生健康成长;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在教育征程上倾尽全力,用无悔付出点亮学生前行的道路;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纯粹,在育人的道路上淡泊明志,用清正的师风引领学生坚守品格底色。
谢谢大家,我的分享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