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愧讲台 守望初心
艺术学院 陈冰晶
各位尊敬的领导、亲爱的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无愧讲台,守望初心》。
如果说每一位教师心中都藏着一份关于教育的初心,那么讲台,就是我们践行这份初心的所在。
我是一名青年教师,刚走上讲台的时候,我也曾紧张和不安,不知道如何讲好一门课。一位前辈曾对我说:“作为老师,要站稳讲台,讲好每一堂课,要对得起台下的每一双眼睛。”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陪我走过了新手期。我逐渐意识到:教师这个职业,没有捷径。教学的能力,是在一次次备课、一次次实战、一次次反思中磨出来的;教学的名师,是能把一节普通的课讲出深度、讲出温度、讲出高度。
在艺术学院,有幸遇见了让我深受启发的前辈教师。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如何站稳讲台。
刘宇老师,是我们专业的学科带头人,也是我心中“好老师”榜样。他主讲《专业表现技法》,这门课程既考验绘画基本功,又需要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刘老师通过十多年的积累,把它打磨成了“市一流本科建设课程”。虽然刘老师担任领导岗位多年,但每次的手绘课他都亲自现场演示。他上课从不照本宣科,而是结合自身经验从空间构图讲到手绘技法,从图面表达讲到审美理念。多年的教学成果积淀成了一本本教材,凝结成了一份份荣誉,获得了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当人工智能浪潮袭来时,他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方法,率先在手绘课程中引入AI辅助,让学生们体验把手绘图转化成逼真效果图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他不仅做到了“讲课”,还把课程“讲懂”“讲透”“讲活”了。他说:“课程是教育最微观的问题,但解决的是教育最根本的问题。”
在刘老师的影响下,我们系的老师普遍重视教学能力提升。师宽老师曾在“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中荣获一等奖。他告诉我,备赛期间,他用了几个月时间反复打磨教案,为了完善十节20分钟的课,他修改了整整17稿。每天早上六点起床练习试讲、录像回看。他说:“讲好一门课,不靠天赋,靠用心。”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什么是教师的职业道德,什么是“对得起台下的每一双眼睛”。
对于我来说,这个答案就是:讲好每一堂课。这是对师德最朴素的坚持,无愧讲台,就是守住教育的初心。师德并不是高高在上的道德标准,它体现在一节节用心的课堂上。
于是我开始坚持录下自己的讲课反复回听,尝试改进语音语调、课堂节奏和互动方法。慢慢地,我也开始感受到学生眼中那种“被点燃”的亮光。
我主讲《景观构造》课程,技术性很强,而艺术类学生往往形象思维突出,抽象逻辑思维薄弱。在教学中,我尝试以“材料 → 结构 → 细部”的脉络融汇室内外施工中相通的知识,采用图示分析和实际工程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将技术要点转化为图像呈现,帮助学生理解景观构造,建起学生脑海中设计概念转化为现实建造的桥梁。
我们常说“教书育人”,这其中,“教书”是“育人”的前提。教不好书,何以育人?我们只有把自己的课程上得足够扎实和精彩,才能获得学生的认可,进而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今年的毕业生在致谢中说到:“这四年来,我曾迷茫过,但是老师的耐心和指引让我爱上了我的专业,给了我继续钻研下去的动力”。学生的尊重,从来不是因为我们的身份,而是来自我们的专业能力与人格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我相信,成为大先生的第一步,就是脚踏实地的讲好每一堂课。学生把他们最宝贵的青春年华交给我们,我们要用最饱满地精神状态准备好每一堂课,不负他们的信任和期待。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知道,我的课堂还有很多进步空间。但我也相信,只要坚持把“讲好课”作为目标,就不会偏离方向。我们不一定能成为教育名家,但我们可以成为对学生有影响的好老师。我们不一定每节课都讲解的非常完美,但我们可以用不懈的努力让学生感受到:这是一节值得聆听的课堂,这是一位“无愧讲台”的老师。
各位同仁,三尺讲台虽小,却承载国家的未来;一堂好课虽短,却能改变学生的一生。让我们一起——无愧讲台,守望初心。用一节节好课,铺就教育强国的基石。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