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心育心,让爱与师德在智能时代绽放光辉
马克思主义学院 孙宁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段关于坚守与热爱的故事,谈谈在这个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思政教师的初心与使命。
2020年刚从学生工作转到思政教学岗位时,我有点不自信。刚上讲台的第一年,完全是个“讲台钉子户”。为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好,我每天拼命备课,把要讲的内容一字一句写在讲稿上,上课的时候就紧紧抱着,站在讲台后面,不敢挪一步,生怕一离开就忘词了。那时候我讲课,就像一场紧张的表演,手也抖、脚也颤,手心都是汗。讲的人累,听的人也累。后来我想,这样可不行。作为校内转岗的思政教师,我不能辜负领导对我的信任,也不能辜负学生们对我的期待,我得把自身理论素养提上去,得把原理吃透,得把课讲好。我开始花大量时间研读经典著作,参加各种培训,天天去蹭教研室老师们的课,向他们请教。慢慢地,我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越来越熟悉,心里也有了底气。
可是光有底气还不够,还得有人气,得让学生们愿意抬头。我继续在备课上下功夫,琢磨着怎么把看似抽象枯燥的理论讲得深入浅出,讲生动、讲活。我就开始搜寻贴近生活的案例、网络上的热门话题,把它们融入到课堂里。并且从那以后,我试着扔掉讲稿,走到讲台中间,走到学生面前。第一次走到讲台中央,我心里非常紧张,但看到学生们抬起的头、扬起的脸、专注的眼神,我的心又一下子平静下来——上课铃响了,故事开始了。我有点跃跃欲试,有点欲罢不能,讲课原来是这种感觉。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备课过程中,我发现中华传统文化是座宝库,诗词更是讲解原理的“金钥匙”。讲解哲学的物质范畴,可以用屈原“遂古之初,谁传道之”的《天问》,带学生感受古人对世界本源的质朴追问和执着探索;用苏轼“庐山烟雨浙江潮”讲否定之否定,解读人生路上的千回百转、返璞归真;谈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引朱熹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感悟实践如活水般滋养认知;论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借毛泽东《贺新郎·读史》的辽阔视野,窥见历史长河中真理与价值的交织脉动;借杜牧《过华清宫》的讽喻笔触,解锁唯物史观的深邃密码,映照出历史发展的必然轨迹。为了让理论融入日常,我在授课班级的课程群里发起了“诗词马原”诵读打卡活动,每天在课程群分享一首诗词和几句经典诗句,鼓励同学们每日坚持诵读。渐渐地,打卡成了我们的“每日小课堂”,学生们开始主动借助诗句来理解原理,通过原理来体悟诗句,感受诗词和马原跨越时空的奇妙碰撞。
去年,我带着学生开展校外实践教学,走进了天津市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如何让这次参观实践不流于形式,又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实践的特色呢?在学生们参观前,给他们布置了一个任务,每一位同学找出三个周恩来同志在革命和领导工作中对唯物辩证法、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躬身实践的事例,并且要拍照佐证。结果不出所料,这次参观学习的同学们比以往都要认真。参观过后我们在纪念馆门口进行了一个短暂的交流研讨,有同学说周总理上学的时候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上学的时候就只考虑过自己以后做什么工作,这说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同学说:“周总理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的方针,体现出矛盾的对立统一,尊重差异才能成就和谐”。还有同学说,“周总理明明可以拼颜值却选择拼实力,是因为他所追求的最高价值不是个人的小幸福而是人民的大幸福。”这次实践教学过后,我发现学生们学习主动性提高了,课堂上认真听讲的人多了,课后问问题的人也多了。这场“行走的思政课”让我体会到:思政课在哪里上,效果还真不一样,当理论照进现实,知识才能走进学生心里。
有时候我发现,自己现在虽然是思政课教师,却还始终保留着老学工人的职业习惯。疫情期间,校园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但暂停的是脚步,不停的是牵挂。我每天通过电话、微信,关心着班里在校学生的状况。记得有位同学因为回不了家而焦虑不安,我就像朋友一样,陪她聊聊天,听她说说心里话,帮助她倾听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从吃上饭了没,到今天心情怎样,到以后的职业理想,帮她联系解决生活上的困难,也引导着她走出成长的迷惘。当听到她在电话另一端发自内心的轻松语气和爽朗笑声,我又一次深刻体会到,教育就是以心育心,不论在哪个教育岗位上都是相通的。毕业时,我收到了她的一张卡片,里面有一封信,信中写道:“那时我正在本科阶段的分岔路口徘徊,那也是我最迷茫的时期,但与您交流的时候,我从您身上感受到了一股力量,温柔且坚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给我带来安慰与治愈。遇到了您我何其幸运。”短短几句话,却让我“眼里吹进了沙子”。有倾心的付出,也有温暖的回应,这种感觉真的很幸福。
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与辅导员沟通,要到了授课班级的花名册。在课堂上、校园里,我努力记住每一张面孔,叫出他们的名字。和学生们打打招呼、聊聊天,看似稀松平常,却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渐渐地,学生们更愿意和我交流了,学习的主动性也提高了。原来,情感的联结就是最好的教育催化剂。
如今,我们进入了人工智能时代。有人说,机器可以解答所有问题,在很多领域甚至比人做得更好。人工智能PK人民(思政)教师,谁能胜出,谁主沉浮?我觉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永远只能由人来完成。因为,情感的温度、爱的力量、师德的光辉,是机器永远无法替代的。无论科技如何发展,学生需要的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抚慰、成长的陪伴。他们需要看到老师眼中的关切,感受到老师话语中的温度,体会到老师身上的榜样力量。
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智能时代,作为思政教师,我们更要坚守教育的初心,用真诚的情感去倾听学生们的心声,用纯粹的师德去引导学生们的成长。这里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我们可以用日复一日的坚守,用一点一滴的关爱,在学生们心中种下真善美的种子,让它们生根发芽,绽放出最美的花朵。以心育心,才能让教育真正成为一场充满爱与智慧的旅程。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