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演讲及征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弘扬教育家精神专栏 > 师德演讲及征文 > 正文

【师德演讲】李雪雁:以特教之光点亮教育强国路——践行“大爱无疆”的教育家精神

来源:聋人工学院   作者:李雪雁     日期:   点击数:  


以特教之光点亮教育强国路——践行“大爱无疆”的教育家精神

聋人工学院 李雪雁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站在这里。作为一名新入职的辅导员,从事听障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演讲的题目是《以特教之光点亮教育强国路——践行“大爱无疆”的教育家精神》。

接下来,我想带大家走进一间特殊的教室——这里没有琅琅书声,却有指尖翻飞的旋律;这里无需言语承诺,却有比誓言更坚定的守护。在聋人工学院,每位老师都是一束微光,而我有幸成为被这星河照亮的人。

一、英语课堂的“密码破译者”

在这间教室的第一节课上,有一位“神秘密码破译者”——李子刚老师。他的英语课堂,是智慧与温情的交响。“1主2谓3宾,5地点6时间……”他的讲台仿佛魔术舞台,一串串“数字暗号”让英语语法在听障生的指尖清晰流淌,长难句化作跳动的密码。他不仅是英语的破译者,更是知识桥梁搭建者。疫情期间,他自费购买摄像头,屏幕上双语字幕与手语同步翻飞,口罩上的眼睛捕捉着每个学生的疑惑;当学生发来“学会预习了”的消息,他冒雪赴约,用仪式感点燃求知的火种。三十余年特教路,他让手语成为“第三母语”,更让聋人工学院每年十余人通过英语四级。学生说:“李老师的手,为我们推开了世界的窗。”

二、科技战场的“手语桥梁师”

第二节课的主讲是袁甜甜老师,她是科技战场上的“手语桥梁师”。在计算机实验室里,她带领学生训练AI,攻克“手语实时翻译”的难关。与聋生王建源团队日夜采集数据,最终让“鲸可语”系统识别率达95%,斩获“互联网+”大赛金奖。冬奥会前夕,她夜以继日为AI手语数字人标注数万条语料,同时让听障大学生首次成为“云端志愿者”。

她不仅是数字代码的攻克者,更是手语小白进阶者的代言人。为听懂学生的心声,这位计算机博士曾苦练手语到深夜;如今凌晨陪学生跑代码的她,已是年轻教师心中的“手语女神”。她说:“技术终会过时,但让健听与聋听世界平等对话的信念永不褪色。”

三、艺术工坊的“梦想雕刻家”

第三节的产品设计课上,刘洪波老师的育人哲学熠熠生辉。他坚持“缺陷即特点”,指导学生将津派花丝技艺转化为现代首饰,作品横扫“挑战杯”等12项大奖。当听障生梁一帆纠结于传统纹样创新时,刘老师递上刻刀,轻声说道:“荷花的美不在形态,而在于迎风绽放的勇气。”——这句话,成就了“非遗时尚圈创业银奖”作品。

刘老师不仅教授知识,更注重思想教育。他将思政内容形象化,让听障学生在思想上理解得透、行动上做得好。他所带领的“残健融合团队”摘得全国思政课艺术作品一等奖,证明了艺术从不需要声音注解。二十五载讲台岁月,他收获无数奖杯,但最珍视的仍是学生写在毕业卡上的那句:“谢谢您教会我用眼睛倾听世界。”

四、辅导员队伍的“心灵摆渡人”

第四节是生活课,在学生宿舍楼里,藏着王晓鸥老师十二年坚守、孙晓铜老师五年的日夜陪伴。初到学院时,王老师靠短信与听障生交流;为了走进学生的心灵,他速成手语,如今他的手语比画速度让学生惊呼“像开了倍速”。他常说:“作为学生的人生导师,我们不仅要知其所想,更要记其所思,变其所新。”

孙老师的“一生一策”档案里,记录着每个孩子的听力残障程度和心理状态;他的“谈心谈话”中,蕴含着对每位学生的爱与真诚。他创建“青春告白墙”,让学生用手语视频倾诉烦恼,令那些曾锁在心房的心事,终在指尖化作翩翩蝶舞。这两位辅导员笑称:“我的手语是学生教的,我的幸福是他们给的。”

微光成炬,汇成教育星河

从1991年汪美林老师为6名聋生建立首份档案,到如今孵化20余支残健融合双创团队;从李子刚老师录制全国首套手语思政课,到李凯教授编写《计算机专业手语》填补学科空白……三十三年接力奔跑,聋人工学院用三个关键词书写答卷:无障碍,有大爱,向未来。

此刻,图书馆外墙的国歌手语图熠熠生辉,那是校友陈华铭参与制定的国家标准。当《义勇军进行曲》在指尖铿锵奏响,我们听见了爱的终极答案:“教育不是让无声者呐喊,而是让世界学会俯身倾听。”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