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仁心育桃李芬芳,以“丽”行铸师魂荣光
迪丽努尔·米吉提 机械工程学院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下午好,我是12号选手迪丽努尔·米吉提。在比赛之前,一直辛苦筹划比赛的老师提醒我们不要透露个人信息,但是我想了想,我少数民族的这个特征估计不透露个人信息也显而易见了。迪丽努尔是我的名字,米吉提是我的姓,而我的学生们喜欢称呼我为迪姐,今天我想从三个“心”出发,与大家分享我的教育故事。我的演讲题目是《以仁心育桃李芬芳,以‘丽’行铸师魂荣光》。
“初心”:教育家精神,始于信仰,成于坚守
教育家精神是什么?它是张桂梅校长用病弱之躯点亮山区女孩的希望之光,是于漪老师“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谦卑与执着。对我来说,教育家精神始于一个朴素的信念:教育是心与心的共鸣,是民族与国家的未来。
作为一名少数民族辅导员,少数民族学生的日常事务管理只是我工作的一部分,我还负责我们学院新能源专业300多名学生的管理、武装征兵工作及学院的所有文体类活动。我接触的学生来自天南地北、不同专业、不同爱好特长,他们的语言不同、习惯各异,但眼中对知识的渴望都是那么炽热。不管是跟什么样的学生接触,我都能很快融入他们,因为我一直认为我是从学生中来的,应该走到学生中去。
两年前,我离开家乡毅然奔赴天理。初次踏上天津这片土地,是为参加笔试;而面试那日,恰逢我们民族的古尔邦节。我至今记得,武装部B区202工位上,我迎来了人生第一批学生——一群比我大一岁的退役大学生,他们总笑说:“老师,您看着比我们还年轻!”。第一次以“迪老师”介绍自己,第一次开主题班会,第一次查宿舍,第一次举办毕业晚会,第一次开导因为期末考试焦虑的学生……慢慢地,我发现自己挺适合这个工作,也逐渐从学生转换为教师。
我出生于1999年,一直以来我也听过一些声音“她这么小能胜任这份工作吗?”“她在学生当中会有威信吗?”但是我想说,年轻,让我有足够的时间与学生共成长。作为“内高班”政策的受益者,我深知知识如何凿穿命运的壁垒;作为教师家庭的孩子,我血脉中流淌着育人的使命。我愿做那个点灯人,以青春为火种,照亮更多孩子的成长之路,用行动诠释教育家“育人”精神的真谛:始于信仰,成于坚守。
“匠心”:以“丽”行铸师魂,在细微处见真情
我的名字“迪丽努尔”,在维吾尔语中意为“光明之心”。父母赋予我这个名字,是希望我成为照亮他人的光。而我也始终相信,师德不是高高在上的标尺,而是融入血脉的行动。
刚入职我就迎来了2024年军事技能训练的宣传重任——这个领域我完全陌生。幸好有前辈老师们手把手带路:选题怎么抓眼球,镜头怎么讲故事,标题怎么戳人心,他们一点点拆解给我听。于是,我带着记者团的同学们顶着烈日追教官的口号,踩着泥水拍新生的笑脸,深夜办公室的灯常亮到十点,在办公室与文字较劲。正因为深知自己的短板,我愿以笨鸟的姿态扑向荆棘,用时间磨出翅膀的力量。
我也一度崩溃过,但是付出总会有希望。在军事技能训练组织宣传过程中,我有躲在办公室抹眼泪的时候,也有过暴雨天相机进水急得跺脚的时候……但27天连续宣传报道、10多场活动圆满落地,那些熬过的夜都成了勋章。教师节那天,我举着相机冲进体育馆,突然听见方阵里齐刷刷地喊:“迪老师,节日快乐!”——那一刻,眼泪比快门声先落下来,原来当老师最珍贵的礼物,是被人记在心上。
每一次的经历既是我在带领学生成长,也是他们赠与我成长蜕变。
“丹心”:共铸教育强国,做民族团结的“石榴籽”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强调:“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作为少数民族教育工作者,我深知自己不仅是老师,更是一座桥——连接多元文化,传递共同体意识。
我曾组织“民族文化节”,让汉族学生学跳麦西来甫,维吾尔族学生尝试写春联;在“党史故事分享会”上,我和学生一起讲述库尔班·吐鲁木“骑着毛驴上北京”的佳话。这些活动让年轻的心灵懂得:爱国不分民族,奋斗不分你我。当一名毕业生选择回到和田支教,并告诉我“老师,我想成为像您这样的人”时,我看到了教育家精神的接力与传承。
最后,我想说:修行永远在路上。教育家精神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星辰,而是我们脚下坚实的土地。它藏在每一次耐心的倾听里,每一句鼓励的话语里,每一份对差异的尊重里。
作为一名少数民族辅导员,我愿继续以心育心,以行践言,在教育的修行之路上,与各位同仁一道,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者,做教育强国路上的点点星光!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