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演讲及征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弘扬教育家精神专栏 > 师德演讲及征文 > 正文

【师德演讲】李媛媛:从“守书人”到“引路人”

来源:图书馆   作者:李媛媛     日期:   点击数:  

从“守书人”到“引路人”

李媛媛 图书馆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从“守书人”到“引路人”》。

在大多数人眼中,图书馆是“藏书楼”、是“自习室”,图书馆老师的工作似乎就是解决借还书遇到的小问题,有事没事再整理一下书架。他们不上讲台,也没有自己的学生,与传统意义上传道授业的老师相比,显得平凡又微小。但今天,我想请大家看这样一组数据:我校图书馆纸质图书年借阅量超过3万册,电子资源年下载量较去年已接近700万篇次。这些数字背后,是谁在搭建知识的桥梁?是谁在海量信息中为我们导航?答案正是我们身边默默耕耘的图书馆老师!

教育,绝不仅仅是课堂知识的传授。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教育家精神的阐释中强调,教师要有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于点滴处入心、于细微处育人。作为学校的“第二课堂”,图书馆这片有限的空间正在被赋予无限的可能:读者服务、资源建设、学科服务、阅读疗愈、文化推广,图书馆老师将这些要素有机融合,汇聚成滋养万千学子的育人力量。

图书馆人是当之无愧的“守书人”。大家有没有想过,一本新书从入库到被借阅经历了怎样一段旅程?采购、编目、排架……这些看似寻常的步骤,背后都隐藏着图书馆老师的智慧。每一本采购的新书都经过他们精心挑选,文科师生偏好经典文献,理工科需要前沿研究,热门书籍、通识读物更是必不可少。图书上架前还要经过分类、编目、贴标,这些看似机械的流程,实则是他们在构建“知识导航系统”,方便师生快速定位。信息爆炸的时代,借阅也讲究效率。三十年前,借书要填写纸质借书卡,图书馆老师手工核对、盖章、归档,一本《红楼梦》的借阅记录可能写满十几张卡片。而现在,他们为每一本书都装上“芯片”,通过自助借还机只需三秒就能同时完成五本书的借阅。技术在迭代,始终如一的是图书馆人以读者为中心的赤诚初心。

图书馆人更是润物无声的“引路人”。面对不同学科的专业需求,他们在上百种中外文数据库中披沙拣金,建立专题数据库,让知识触手可及。为了校外师生科研学习不断线,他们日夜保障机房服务器24小时正常运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们开设信息素养课,指导一批批学生掌握文献检索技巧、合理使用AI资源。学生被负面情绪困扰时,阅读也能疗愈,他们首创的阅读疗愈空间集书籍、音乐、美术、手工于一体,成为抚慰心灵的港湾。服务内涵在丰富,始终不变的是图书馆人为读者服务的匠心追求。

从“守书人”到“引路人”,甘为人梯、无私奉献是一代代图书馆人的坚守。他们用亲身经历告诉我,教育家精神从不局限于三尺讲台。何其有幸,我也成为了这个队伍中的一员。我们的人数或许算不上多、学历算不上很高,只有平均年龄算得上遥遥领先,但是,在争创“双一流”大学、建设教育强国的宏伟蓝图里,我们从来不是旁观者!校园开放日,我们整装待发,用最好的精神面貌迎接每一位学生和家长;本科教学评估、工程认证,我们反复练习讲解,为专家全方位介绍图书馆对教学科研的文献保障实力;书香校园建设,我们突出阅读特色,圆满承办天津市“悦读之星”十周年庆典系列活动;文化传承活动,我们主动延伸合作,建设“悦读空间美育基地”“合真药香传承基地”,通过功法体验、名画展览、航海科普、闻香品茶、漆扇制作等新颖的形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图书馆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

启智,更要润心;传承,也需创新。从“藏书阁”到“育人阵地”,图书馆人以书为媒、以心为灯,践行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曾说:“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这既是对知识殿堂的最高礼赞,也是对我们图书馆人的殷切期许。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答卷人”,我们要扛起肩上的责任,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照亮更多人的求知之路,让教育家精神在书香中薪火相传、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