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师德永在进行时
牛津 语言文化学院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师德永在进行时。
站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关于师德传承的故事。十二年前那个金秋,当我还是一名研一学生时,英语系主任王老师找到我:“同传课的老师生病了,我想请你代大三的英语课。”那一刻,我的心脏仿佛要跳出胸腔——激动于被信任,更忐忑于毫无经验。王老师一眼看穿我的犹豫,她温暖的手掌轻轻搭在我的肩上,目光中满是鼓励:“每个老师都有第一次,相信自己,你能行!”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她几次抽出宝贵的时间,亲自听我试讲。每一次试讲,她都全神贯注,从教学内容的编排,到课堂节奏的把控,再到与学生互动的细节,她都耐心细致地给予指导,毫无保留地分享她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
在王老师的悉心帮助下,我成功讲授了人生中的第一堂课。当下课铃声响起,看着学生们脸上洋溢的收获与满足,听着教室里响起的热烈掌声,那一刻,我内心被一种从未有过的成就感充盈,也在心底深深埋下了热爱教育的种子。而王老师用行动诠释的“以德施教,言传身教”,更成为了我教育生涯中最珍贵的启蒙课。
在担任学校翻译的几年里,每当为学生解答海外访学项目申请的困惑,或是深夜修改留学文书,脑海里总会浮现王老师指导我试讲时的模样;每当听到英语社团的学生们真挚地说“老师,我们想听您讲课”时,我的内心总会涌起一股暖流。这份纯粹的求知渴望,让我心甘情愿地定期为他们开设公益讲座。当看着学生们捧着笔记本认真记录的样子,当听到他们在课后兴奋地讨论课堂内容时,我忽然明白:师德传承从不止于三尺讲台,更在于当学生需要时,是否愿意成为他们生命中的引路灯,用知识与热忱照亮他们的成长之路。
如今,作为语言文化学院的教师,我更深刻地感受到这份传承的重量。王老师当年埋下的种子,已在我心中长成绿荫,而我,正努力让这份绿荫遮蔽更多年轻的灵魂。
从站上讲台的第一天起,我便深知:教师的德行是学生成长最生动的教材。本学期,我承担了微专业录课的重任,此项教学任务在英语系尚属首次尝试,时间紧任务重,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为让每堂课都展现高水平教学品质,我全身心投入,重新备课并精心打磨课程内容,力求以匠人之心雕琢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以确保现场授课和微专业录制的双重质量。为完善视频结构、提升观感,我常利用课余时间补录片头与片尾,潜心钻研微专业视频编辑技巧,力求高质量呈现。
在专业教学之余,我还主动承担了英语辅修授课,面对跨学科背景的学生,我坚持一视同仁,以专业标准倾囊相授。比如在英语专业的口语课堂上,为有效提升学生的演讲能力,我自购麦克风设备,让每次发言都成为模拟演讲训练,指导学生掌握麦克风使用技巧。我曾分享自己高中参加全国英语演讲总决赛的经历——因麦克风距离不当影响音效,以微小差距与一等奖失之交臂,这段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细节的重要性,正所谓“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我将这一教学特色引入辅修口语课,秉持专业课与辅修课同标,看到学生从怯言到主动用麦互动练习,满心欣慰。
多年来,辅修课多为晚间或周末上课。本学期为晚上9-10节,而5-6、7-8节是专业课兼录制,课后我匆忙拷贝资料,再赶去辅修教室授课,顾不上吃饭,只能用饼干果腹,却仍以最佳状态教学,因为我深知,教师的精神面貌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实践中,我逐渐领悟:教育不仅需要德行的引领,更需要智慧的创新。在《科技翻译》和《工程翻译》这两门课里,我开创了“译艺谈”环节,通过引入前沿科技资讯与翻译实例,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翻译技巧,领略科技翻译的独特魅力。比如,一期“译艺谈”以爱国歌曲《我和我的祖国》歌词英译为主题展开研讨。研讨期间,学生们不仅习得翻译技艺的精髓,又在字里行间感悟到家国情怀,实现了课程思政的自然融入。
在口语教学创新中,在不同学期分别设计了“Say You, Say Me”和“Better You, Better Me”互动环节,以访谈节目形式,结合每单元主题,鼓励学生大胆开口、畅所欲言,在倾听与交流中树立自信。这些环节紧扣教材内容且注重创新,让学生在趣味中提升语言能力。
正是凭借这份不断探索与实践的精神,我所讲授的翻译课程连续两年获英语教学大赛全国一等奖。这些荣誉是对我教学创新的肯定,更激励我在教学研究之路上继续坚持以德立学、守正创新、砥砺前行。
如果说知识传授是教育的基石,那么心灵的滋养则是教育的灵魂。我始终相信:真正的教育,是用专业成就学生,更要用爱心点亮学生的成长之路。担任学业导师及班主任时,我通过主题班会、座谈、电话沟通等方式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其中翻译资格考试(CATTI)相关问题咨询较多,我结合一级笔译经验,耐心为学生讲解备考策略。
年度论文指导工作,堪称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面对学生学术基础参差不齐的现状,我秉持因材施教理念,为每位学生量身定制辅导方案,除面授指导外,对基础薄弱者常持续四五个小时电话讲解。当学生因论文写作毫无头绪而焦虑时,我总会用王老师曾说的“相信自己,你能行!”来鼓励学生——这是教育温度的传递,也是师德火种的传承。
回望教育之路,我深切感悟到:师德从不是静止的标尺,而是代代相传的火种。从王老师手中接过教鞭的那一刻起,我就立志要成为这样的传承者——以专业素养成就学生的成长,以仁爱之心温暖学生的心灵,以高尚品格引领学生的方向。在我校“教研竞进,涵德致知”的教风指引下,我们是“教与研”的践行者,更是“德与知”的耕耘者。让我们携手同行,在这场永不停歇的师德接力中,共同书写教育的华彩篇章,因为,师德永远是“进行时”,永远在传承与践行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