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演讲及征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弘扬教育家精神专栏 > 师德演讲及征文 > 正文

【师德演讲】仝佳丽:用陪伴和热爱书写一场教育的“双向奔赴”

来源: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作者:仝佳丽     日期:   点击数:  

用陪伴和热爱书写一场教育的“双向奔赴”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仝佳丽

初读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时,我未曾想过,这份赤诚会化作我在天理无数个与学生相伴的晨昏。当梦想照进现实,“做学生喜欢的老师”从一句憧憬变成日常的践行,我终于懂得:师德的底色,藏在陪伴的细节里,落在“以生命影响生命”的奔赴中。今天站在这里,我有很多话想说,首先与大家分享我工作中的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去年11月的某天晚上,我接到小涵的电话,他慌乱地告诉我,他在校内骑车与网约车发生剐蹭,他膝盖擦破了,行动困难,不知道该怎么办?我立刻联系当天学院值班老师陪同就医,又叮嘱班长全程陪护,过了一会儿,同事告诉我学生无大碍,已经返回学校,我长舒一口气:“事情解决了。”这个事情,我觉得在我这儿就过去了。两周后的一次谈心,我观察到小涵低着头,我轻声询问他怎么了,他说起那天:“虽然我知道您打电话托付过了,但其实我还是有点失落,我当时很害怕,我以为您会来的。膝盖疼倒是其次,就是觉得……好像在您眼里,我只是需要被‘处理’的事件。”我很难形容当时自己的感觉,他低头搅着奶茶吸管的样子,像一根细针扎进我心里——我没有意识到原来教育从来不是“流程通关”,而是“你需要时,我。所以在那之后的很长时间,我都知道,无论学生突发重病,遭遇危险,或者遇到人生的一些境遇,我必须要求自己第一时间真实性在场,不是一种量力而行,而是全力以赴,是用“我在”去回应学生知心朋友的信任和陪伴。

第二个故事。在心理测评后,我发现小陈测评结果显示心理状态较为敏感。第一次班会后,我试着想和她单独聊聊,可她眼神躲闪,问一句答半句,最后几乎是逃着走的。我知道,硬来只会让她更紧张,于是,我选择了最“笨拙”的方式:早晨查课时一个温暖的微笑、路上相遇时随意的几句闲聊、请假条下多写的一行“好好休息,需要帮忙随时找我”。一次美育活动,我看见她攥着画笔站在角落,便假装路过轻声说:“小陈,你调的这个蓝色,像极了我见过的青海湖。”她的手指颤抖了一下,惊讶地抬起头——那一刻,我终于在她躲闪的眼神里看到了光亮。后来,她给我发了一条长长的消息,诉说了她在大学里的迷茫和不安,她说:“老师,我一直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从高中开始,大家就不是很喜欢我,但是您让我感觉到了温暖,很幸庆大学遇到您,现在觉得做您的学生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看到这条消息,我知道信任的桥梁,就在这日复一日的无声守候中悄然架起。后来我们的交流越来越多,她也更愿意敞开心扉和我分享她的喜怒哀乐,也更加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我深深体会到,教育者的使命,不是要消除所有的阴霾,而是用“我能”的守候告诉你:孤独时,永远有回声;迷茫时,总有人在侧。我见证着心门的开启,也收获了最深的慰藉。原来,最好的守护是静待花开,让暂时蜷缩在阴影里的心灵感知到:“嘿,我一直在这里,你没有被遗忘。”

第三个故事,前段时间我参加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准备“生情辨识”环节时,我总把两个性格相似的学生搞混。班长小顾值班时看到我皱眉,过来和我说:“老师,小航喜欢在图书馆顶楼背书,小硕总爱在书包上挂小黄鸭玩偶,这样是不是好记一点?”我笑了笑,过了一分钟,他又过来说:“加油,我相信您,而且我们都觉得您是一个好辅导员,这不需要任何比赛成绩来证明。”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原来我在用心记住学生的同时,他们也在悄悄“观察”着我——他们会模仿我处理问题时的冷静,会把我反复强调的“责任”变成主动帮助同学的行动,甚至会在我焦虑时,反过来给我打气。这种“双向影响”让我收获了最珍贵的礼物:我看到曾经学业困难的小凯通过重考后,在朋友圈发了张和我的聊天记录截图,配文是“谢谢老师没放弃我”;看到家长打电话和我说:“老师,你说的话他更愿意听,孩子就拜托您啦”;看到我所指导的班级陆续捧回“天津市先进集体”“校级优秀团支部”的奖状……这些成绩背后,是无数个“一起熬的夜”“一起改的方案”“一起走过的操场”——原来不知不觉间,这些喊我“导员”的年轻人,早已成了我心里放不下的牵挂。这些点点滴滴让我确信:教育的意义,不在单向地塑造,而在以“我们行”的实践共同书写:你看得见我的笃定,我听得见你的拔节。我见证着他们褪去青涩与胆怯,走向自信与成熟;而他们用蓬勃的成长向我印证: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的照亮,而是彼此借光、互相点燃的奔赴。原来最好的成长,是师生并肩时说一句:“未来,我们同行!”

其实,这三个小事发生在很平常的一天,但正是这些细碎的日常,让我读懂了育人的初心、师德的真谛——它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把学生的喜怒哀乐放在心上,是用真心换真心的坚持,是哪怕被学生嫌“唠叨”,也要一遍又一遍核对贫困生材料、发防诈骗短信、排查宿舍隐患……因为比起怕麻烦、怕误解,我们更怕漏下任何一个需要帮助的学生,更怕辜负家长那句“孩子就拜托您了”的信任。

往后的日子,我愿继续做那个“爱唠叨”的辅导员,做学生随时能拨通的“热线电话”,把每件“小事”都做成“关乎成长”的大事,让教育的微光,照亮明理湖畔一群又一群可爱的年轻人。而这,就是辅导员对“教育家精神”最朴素的致敬,对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最生动的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