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 以可持续设计育时代新人
艺术学院 杨东芳
作为一名设计领域新任教师,近期通过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师德师风的重要论述、《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及学校教师节庆祝大会精神,我对师德师风的内涵有了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深化。这段学习不仅是理论的充电,更是一场关于“如何成为一名真正的教育者”的内心叩问。以下结合本人从事的可持续设计研究教学方向,谈谈我的学习感悟与思想转变。
一、深学笃行“三个牢固树立”,锚定可持续设计教育的价值坐标
过去,我对教师角色的理解停留在“教好专业知识”,认为设计教师只需教会学生软件操作、美学表达等即可。但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三个牢固树立“的论述,尤其是在2013年首次提出这一要求的背景下,我深刻认识到:教师的使命远不止于此,尤其是在我所从事的可持续设计领域,我们培养的是“为地球未来负责的设计者”。
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设计是服务国家战略的实践载体。教学中,我将通过引入国家“双碳”目标等战略,引导学生理解设计与“国之大者”的关联;科研中聚焦“产品可持续设计”“工业可持续发展”等课题,将个人研究与国家战略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树立“设计为民”的信念。
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可持续设计需紧跟技术与理念迭代。我将系统学习循环经济与产品创新相关著作,跟踪国际期刊前沿,加入可持续设计联盟,通过企业合作工作坊引入3D打印、模块化设计等新技术,确保知识体系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避免“用旧知识教新学生”。
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我将打破传统设计教学边界,推动“设计+工程+生态”跨学科改革:课程融入生命周期评估(LCA)工具,联合环境工程专业开设“可持续设计工作坊”,以“乡村振兴”“社区更新”等为课题,引导学生用创新方案回应社会需求,培养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践行“四有好老师”标准,塑造可持续设计教育的师者形象
通过学习师德案例和“教育家精神”的内涵,我明白:“四有”不是“优秀教师”的附加项,而是教师的“基本盘”。
有理想信念,即引领学生锚定“设计为民”的价值坐标。通过设计伦理相关内容,对比“快时尚环境代价”与“可持续时尚环保实践”,引导学生思考“设计的责任边界”;毕业设计优先支持“适老化产品”“废旧纺织品再生”等选题,让学生理解设计是“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设计”,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业。
有道德情操,即恪守设计伦理与学术规范。设计领域需警惕抄袭、过度设计等风险。我将以身作则:科研中严格标注引用案例与数据,教学中开展设计伦理研讨,指导学生参赛时明确“原创+可持续”双标准,用“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影响学生。
有扎实学识,即构建“理论+工具+实践”立体课堂。梳理“可持续设计知识图谱”,构建“可持续发展目标-LCA工具-可持续设计案例”课程体系;开发“环保材料数据库”“碳足迹计算模板”等教学工具,在《产品设计》课程中要求学生用“模块化设计”改造传统产品,既考核美学表达,又评估材料利用率与回收成本,确保学生“既见树木,也见森林”。
有仁爱之心,即做学生成长的“陪伴者”。设计学习易因反复修改而受挫,我将用耐心与信任点燃创作热情,践行“乐教爱生”的教育家精神。
三、担当“四个引路人”使命,构建可持续设计人才培养全链条
做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习报告中提出“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时,我认识到:设计本身是“品格的载体”。比如,设计一款儿童玩具,不仅要安全、有趣,还要传递“合作”“分享”的价值观;设计公共设施,要考虑“弱势群体是否方便使用”。通过学习“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做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做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学习报告提到中“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时,我反思:学生会不断遇到新问题、新技术,课堂上学的知识总有过时的一天,怎么办?答案是“教方法”。比如,讲“可持续材料”,我将关注教学生“如何查最新材料数据库”“如何评估材料的环保性”。
做创新思维的引路人。教学方法要创新,但创新的底线是“正向引导”。我将会鼓励学生“大胆试错”,哪怕方案不完美,只要有“新点子”就值得肯定。告诉学生:创新就是从不可能中找可能,哪怕最后失败了,这个过程也是收获。
做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奉献祖国不是“宏大叙事”,而是在每一个“小设计”中融入“大情怀”。毕业设计关注“社会价值阐述”环节,要求作品回应“乡村振兴”“适老化”等国家需求;组织“红色设计研学”,用可持续理念改造革命老区旅游纪念品,让设计成为传承红色文化、服务地方发展的纽带。
四、坚持“四个相统一”原则,平衡可持续设计教育的多重维度
“四个相统一”不是孤立的要求,而是教师职业的“平衡艺术”。通过学习,我对这些关系有了更辩证的理解。
教书与育人相统一。教书和育人是“一体两面”。比如,讲“中国传统设计”,除了讲解“榫卯结构多精巧”,也会补充:这种“天人合一”的理念,就是古人的可持续智慧,我们要传承的不仅是技艺,更是这种“敬畏自然”的态度。
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报告中的“言为士则、行为世范”让我反思:自己是否做到了说的和做的一样?将个人“废旧塑料再生设计”科研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带领学生参与材料测试、用户访谈;践行“双面打印”“拒绝一次性用品”,用日常行为影响学生环保习惯,做到以人格魅力引领学生品格。
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如果教师的研究不能解决社会问题,又怎能教学生“设计为民”?未来,我将既深入研究“循环经济下的产品服务系统设计”理论,发表高水平论文;又聚焦社会痛点,寻求机会合作开展“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用专业知识解决“老人上下楼难”等实际问题,实现“书架高度”与“社会温度”的统一。
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杜绝学术抄袭与数据造假,让创新在规则中生长。
五、践行教育家精神,做可持续设计教育的“躬耕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要立志成为“大先生”。作为新任教师,我将以“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践行三方面行动:一是永葆“空杯心态”,持续学习设计新理论、新技术,保持专业生命力;二是坚守“育人初心”,每年指导学生参与可持续设计竞赛,用耐心陪伴成长;三是勇担“时代使命”,围绕“双碳”目标开展科研,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师德师风是教师的立身之本。我将以“三个牢固树立”为根基,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以“四个引路人”为使命,以“四个相统一”为准则,在可持续设计教育中躬耕不辍,努力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设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