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精神专题研讨

当前位置: 首页 > 弘扬教育家精神专栏 > 教育家精神专题研讨 > 正文

杨亚衡:涵养教育家精神 笃行“重德重能、求实求新”

来源:语言文化学院   作者:杨亚衡     日期:   点击数:  

涵养教育家精神 笃行“重德重能、求实求新”

语言文化学院 杨亚衡

很荣幸代表大外甲党支部,就“教育家精神”与校训“重德重能、求实求新”的融合落地,汇报几点思考与做法,求教于各位同仁。

一、把“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底色,转化为公共基础课的方向感

教育家精神的第一条是理想信念。大学英语面向全体本科生,课时多、周期长,天然处在意识形态交锋的前沿。支部坚持“语言教学与价值引领同频”,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课堂话语体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跨文化比较素材,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转化为项目任务情境,确保课程始终与国家战略同向同行。我们深知,只有让“大我”情怀深深扎根于教师心中,才能在课堂上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使其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自然生发出对国家的认同、对民族的自豪以及对世界的担当。为此,支部定期组织党员教师参与时政培训与学习,确保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准确、生动地传递时代强音,让每一节英语课都成为价值塑造的“隐形思政课”。

二、把“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标尺,转化为师德师风建设的度量衡

“重德”放在校训首位,对应教育家精神中的道德情操。支部将师德要求细化为“三个百分百”:政治理论学习参与率百分百、课堂意识形态承诺百分百、教学督导随堂听课覆盖率百分百。通过月月有主题、人人讲微党课,形成书记带头、支委包干、党员互评的闭环,确保师德红线不被突破、底线不被逾越。同时,我们注重在日常教学细节中彰显师德,如教师着装仪表、课堂用语文明、作业批改规范等方面,并定期开展“师德微故事”分享活动,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让师德建设不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可见、可学、可做的具体行动,使教师在点滴言行中成为学生品格成长的“活教材”。

三、把“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能力,转化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硬指标

“重能”之“能”,既是语言能力,更是育人能力。支部搭建“语言能力—教学能力—数字能力”三级提升通道:语言能力实行“持证上岗”,教学能力实行“赛马打擂”,数字能力实行“项目驱动”。此外,我们积极鼓励教师参与每年的暑期交流培训和教学研讨会,带回前沿教学理念与方法,再经过支部内部的分享,形成“走出去、带回来、共提升”的良性循环,让教师在持续学习与输出中,不断提升因材施教的能力,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助力学生全面成长。

四、把“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路径,转化为课堂革命的突破口

“求实”要求尊重外语习得规律,“求新”鼓励数字化、国际化改革。支部聚焦“真实任务、真实语料、真实评价”,把企业项目、地方故事、国际赛事转化为教学场景,把AI口语评测、大模型写作反馈纳入过程性评价,形成“输入—输出—反思”完整链条,既提升学习效率,又强化价值体验。鼓励教师从一个小环节、小任务做起,虽是小步快走,却积跬步以至千里,逐步构建起具有校本特色的大学英语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求实的基础上,不断体验求新的惊喜,激发学习动力。

五、把“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境界,转化为师生共同体的价值链

课堂之外,支部坚持师生同学、同研、同行;师生同学党的创新理论,同研中华优秀文化译介,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融为一条连续线,让教育家精神在师生互动中自然生长。同时,注重拓宽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的融合路径,让学生在国际议题讨论中,学会用中国话语表达中国观点,使师生在文化互鉴中,增强文化自信与传播能力,让“胸怀天下”与“以文化人”在师生共同体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