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筑路 做青春麦田的守望者
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 王春智
八载春秋,我扎根于这片教育的热土,从一名初涉杏坛的辅导员,到投身乡村振兴的驻村干部,再从田间地头回归菁菁校园。身份的转换,岗位的磨砺,让我在教育家精神这本厚重的书卷中,一次次描摹、一遍遍领悟其深刻的内涵。今天,请允许我为大家翻开我的成长笔记,分享那些深深烙印在心里的故事。这是一份关于教育者的“守望”,这守望不是站在田埂上的远望,而是弯下腰,听见每一株麦苗成长的声音。
初为人师,面对那些充满朝气却又稚嫩迷茫的面孔,我满怀着信心,带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初心,去期望让每一朵青春之花绽放出绚烂的色彩。
这是我所带的第一届新生的班级合影,当天的双节晚会上,我为大家歌唱了一首知足,能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陪伴着每一名学生的成长,守护着每一个梦想的成真,等待着每一个学生的佳音,我想我是幸福的。陪伴和守护,成了我最朴实也最深厚的教育信条。
时光流转至2021年的毕业季,我收到了已经毕业一年学生发来的信息,他跟我分享着他返回家乡扎根基层的工作体会,他说到感谢在他最艰难时刻有老师们的鼓励与陪伴,他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来回馈母校。收到消息的那一刻,这短短几个字,像一颗投入湖心的石子,在我心中漾起久久的涟漪,我想我能做的也许还有更多。
2021年的夏天,我报名成为一名驻村工作队成员,带着一份“走出舒适区,找寻新答案”的渴望,奔赴天津市蓟州区下窝头镇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在入村短短的一个月的时间,我带着我的记事本走遍了全村467户,完成2万余字调研总结。在走访入户中,一名低保户的老乡失落地说着他的家庭,他的孩子因为智力残疾无法完成正常的学业。听着他的经历,我在感慨之余更希望能为村庄做一些什么。在与村两委商议过后,我制定了村庄的教育帮扶计划,制定一系列的兴趣拓展活动与课业补习活动,从一个学生的参加,慢慢地有了更多学生的加入,让我更加坚定驻村工作路上的教育可为。而我也变成了我们,我们一同帮扶的四位老师发挥特长,共同为村庄的学生开展兴趣拓展、课业辅导、知识科普、高考报名指导等活动。三年的时间,50余场活动,近千人次的参与,让老百姓们真正感受到乡村振兴政策的优惠,活动结束后村民们朴实的笑容成为了对我们最高的荣誉。
当我们顺利完成驻村帮扶的任务时,驻地邻居家的孩子为我们送来了自家种的番茄,在离别之际,他向我们挥着手说道,“叔叔们,谢谢你们,希望未来我也能成为你们大学的学生”,看着他,我们大声地说着“我们等着你”,这成为我们和这个小伙子的约定,在那时,我忽然明白:教育,就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魔法。
三年的驻村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点燃希望。老乡们常说:“咱不图孩子大富大贵,就盼他们活得明白。”这份朴实的期待,成为我教育生涯最珍贵的坐标。
再次回归辅导员队伍,宿舍、课堂成为我工作的前沿阵地,无论是校园里的偶遇谈心,还是宿舍里的深夜守候,或是教室门外的观察引导,我始终坚持扎根在离学生最近的地方,因为我深知教育的温度,恰恰藏身于这最平凡的点滴守望。
即将步入工作的第八年,我一直珍藏着一个“梦想储蓄罐”,里面是学生们毕业时写下的心愿纸条。有人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有人要回家乡支持建设,还有个学生认真写着“想成为像导员这样温暖他人”。这些纸条成为了我工作的强心剂。当我们挺直脊梁成为一棵树,自然会有幼苗依偎着成长;当我们燃亮心灯照亮一段路,必然会有星光接续闪耀。对于辅导员来说,什么是最好的嘉奖?正是那一句“导员,大学四年有你在,真好!”亦或是那句“导员,我们毕业了,你要照顾好自己,等我们再回校园时,还是希望能和你一起坐坐”。
教育从来不是单程的奉献,那些驻村时教会我识别庄稼节气的老农,那些在田间地头笑着塞给我自家种植瓜果的孩子们,那些深夜发来“老师注意休息”的学生,他们何尝不是我的老师?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颗心在给予的同时,早已被爱充盈。
站在这里,我仿佛看见蓟州的田野与校园的钟楼在视野中重叠。无论是驻村帮扶的田间,还是立德树人的讲台,我们都在做着同样的事:做麦田里的守望者,不让一粒希望的种子遗落;当青春的摆渡人,护送每个梦想安然靠岸。
时代的华章呼唤担当,强国的伟业系于栋梁。在校园这片热土,我看到了一位位辛勤耕耘的老师,以爱为根本心,呵护每一株麦苗的拔节生长!扎根在校园的这片热土,我是幸福的,我愿化作那一棵树,春时焕发、夏时庇荫、秋时结果、冬时御寒,伫立在学生之间,守候着每一朵青春之花的盛开。
教育家精神是什么?是“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奉献,是“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坚守,是“甘为孺子牛”的担当。教育强国的蓝图已绘就,新时代的号角已吹响。让我们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以心筑路,以爱育人,共同书写教育报国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