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精神专题研讨

当前位置: 首页 > 弘扬教育家精神专栏 > 教育家精神专题研讨 > 正文

蔡德胜:以教育家精神为灯塔照亮科研与育人新征程

来源: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作者:蔡德胜     日期:   点击数:  

以教育家精神为灯塔照亮科研与育人新征程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蔡德胜

非常荣幸能在此与大家交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重要指示的心得体会。本次学习,对我而言既是一次思想的洗礼,也是一次对自身职业使命的深刻反思。下面,我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谈三点认识。

一、深刻认识:教育家精神是“方向”更是“方法”

通过学习,我深刻认识到,教育家精神为我们高校教师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方法论”。它不仅是“心怀国之大者”的远大方向,更是“如何成为一名好老师”的实践指南。

(一)“方向”在于格局。它要求我们跳出个人的“一亩三分地”,将工作置于国家战略和时代需求中考量。我主讲的《Web应用程序设计与开发》,是数字化时代的基石技术。我的任务不仅是教学生写代码,更是要引导他们认识到,手中编写的每一个系统、加固的每一个安全协议,都可能关系到数字经济的安全与发展。这就是我们计算机领域教师的“国之大者”。

(二)“方法”在于实践。体现在备课的深度、课堂的热度、对学术的敬畏以及对学生的态度上。荣获“青年基金”固然是对科研的肯定,但我始终告诫自己,基金项目的最终归宿不应只是一纸论文,更应成为反哺教学、培养人才的宝贵资源。

二、对标反思:在“得”与“失”之间审视不足

(一)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的转化不足。目前,我的青基项目研究成果与《Web开发》课程的结合还不够紧密、不够系统。如何将前沿研究深入浅出地转化为课堂教学案例、课程设计题目乃至学生竞赛的灵感,让本科生也能触摸到科研的脉搏,是我亟待破解的课题。

(二)对学生“全人培养”的投入度不足。由于科研和教学任务繁重,我与学生的交流多集中于学术指导和项目推进,对于他们的思想困惑、职业规划乃至人生成长的关注和引导,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还远远不够。

(三)团队引领和传帮带的作用发挥不足。相较于新入职的教师,我理应承担更多“传帮带”责任,将项目申报、论文撰写等方面的经验与大家分享,形成协同发展的良好氛围。但目前在这方面我主动谋划得少,作用发挥不充分。

三、未来规划:做“经师”与“人师”的统一者

(一)担任“本科生学业导师”,践行全过程育人。我主动申请承担更多本科生导师工作,不仅指导学业,更组建兴趣小组,带领优秀学生直接参与我的科研项目,在科研实践中培养学生、成就学生。

(二)共享经验,共建团队。我将毫无保留地向青年教师分享项目申报书,并愿意牵头组织小范围的学术研讨班,与大家共同研讨前沿论文。

(三)以学铸魂,躬行践履。严格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积极参与“师德巡讲”“师德必修课”等系列活动,将教育家精神贯穿课堂教学、科研研究和社会实践全过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探索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新型教育模式,提升课堂质量,努力做到“言为士则,行为世范”。

弘扬教育家精神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每一位教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将以此次学习研讨为新的起点,不断反思、持续改进,努力向“大先生”的境界看齐,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建设教育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