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教育初心,铸师者脊梁——教育家精神的时代传承
理学院 张斯文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论断,为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锚定了根本方向,也为教育家精神的涵养和发展划定了核心坐标。教育家精神,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赤诚担当,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人格坚守,更是“因材施教、润物无声”的育人智慧。它既在国家政策的顶层设计中彰显时代分量,在榜样先贤的躬身践行中闪耀精神光芒,更在千万一线教师的日常坚守中落地生根。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荀子・大略》中的古训,恰是今日国家重视教育、涵养教育家精神的生动注脚。近年来,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目标,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提出“坚持教育报国守初心、立德树人担使命”的核心要求,国家政策始终将教育家精神与民族复兴伟业紧密相连。“四新”建设要求教育者以创新思维回应国家战略需求,彰显“教育服务国家发展”的大局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这“四个引路人”的要求,正是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具象。在政策的指引下,教育家精神不再是抽象的道德符号,而是转化为“立德树人”的具体行动——它要求教育者既要胸怀“国之大者”,看清教育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定位,又要立足三尺讲台,将国家需求与学生成长紧密结合,让每一堂课都成为传递理想信念、涵养家国情怀的载体。正如北宋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新时代的教育家精神,首先要扎根于“为国家育英才”的使命担当,在政策框架下找准育人方向,让教育真正成为推动民族进步的“基石工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果说国家政策是教育家精神的“蓝图”,榜样事迹是教育家精神的“灯塔”,那么一线教师的日常实践,便是教育家精神的“土壤”。作为一名高校一线教师,十余年来的教学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家精神并非遥不可及的“圣贤标准”,而是融入每一次备课、每一堂授课、每一次与学生谈心的具体行动中。在讲授公共基础课程时,我曾遇到过一名对专业迷茫的学生——他考入我校工科专业,却对专业知之甚少,缺乏兴趣,一度陷入“专业”焦虑。我没有简单地劝他“专注专业”,而是与他深入交流,发现他擅长用工科思维分析实验数据。于是鼓励他尝试“创新实验项目”,指导他参加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发挥专业编程优势,让他找到专业与应用的结合点,重拾学习信心。这件事让我明白,教育家精神中的“因材施教”,不是抽象的教育原则,而是要走进学生的内心,发现他们的独特之处,用耐心与智慧为他们指引方向。
一线教学的日子里,常有疲惫与困惑,但每当想起教育家“一生为教”的坚守,想起国家政策中“立德树人”的要求,便会重新坚定初心。记得有一次,我带领学生开展惠斯通电桥测电阻的实验中,学生纠结于检流计灵敏度是否越高越好的选择时,我让他们自主选择不同型号的灵敏度进行实际测量分析,感受理论联系实际的温度。我真切感受到:教育的本质,是“点燃”而非“灌输”——正如杜甫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真正的教育是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思考、学会担当。教育家精神,于我们一线教师而言,是深夜备课的灯光下,反复打磨教学方案的严谨;是学生遇到挫折时,耐心倾听与鼓励的温情;是面对教育改革挑战时,主动学习与探索的勇气。它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日复一日地坚守——坚守“为党育人”的使命,坚守“关爱学生”的情怀,坚守“追求卓越”的信念。
承精神之光,赴教育之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育家精神的传承,从来不是单一个体的独行,而是践行者的同频共振。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既是教育家精神的传承者,更是实践者与创新者。我们当以政策为“罗盘”,明确育人方向;以榜样为“明镜”,校准自身言行;以实践为“沃土”,滋养教育初心。让我们以教育家精神为帆,以坚守与奉献为桨,在教育的长河中破浪前行,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属于我们这一代教育者的力量——这,既是对教育家精神最好的传承,也是对教育事业最深情的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