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风范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21天津理工大学师德先进个人 董晨

来源:党委教师工作部   作者:刘学莎     日期:   点击数:  

改革创新勇立潮头 良师益友立德树人

——记天津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 董晨

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秉承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以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计算机工程人才为己任;爱学生,勤付出,重实干,勇创新,一路收获学生成长的累累硕果。

董晨,副教授,中共党员,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心党支部书记。董老师爱岗敬业,在三尺讲台上勤学苦练,积累了深厚的教学功底,2014年获得天津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一等奖,2016年获得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二等奖。她在教学工作中勇于改革创新,不断地探索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并将改革成果应用到教学实践和学科竞赛中,悉心指导和关爱学生,课内课外与学生成为朋友,一张张荣誉证书见证了董老师在教学科研工作中挥洒的汗水。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夯实编程基础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与早期大学生相比,00后有着不一样的成长环境、思维方式和生活理念,他们身上具有互联网+时代赋予的特点:有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自我意识更强,也更自信,喜欢尝试新事物。教授“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多年,面对企业对软件人才的新技术需求和能力需求,董老师总不禁问自己: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如何培养学生的编程实践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成长为能够在风雨中摇曳的参天大树呢?

基于多年的教学积累,她尝试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在实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借鉴ACM竞赛模式,自己动手搭建OJ在线实训平台,实现对程序代码和算法效率自动、量化评价,实施做中学教学模式。但改革阻力重重。首先,要解决学生能力差异问题,在线编程对实践能力要求高,部分学生吃不饱”,部分学生吃不了,通过了解每位学生的专业能力,与行业企业应用发展结合,精心设计、编写分层项目案例库,实现个性化实践能力培养。其次,要减缓部分学生心理压力,刚开课时,学生提出质疑,认为这种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增加了课业负担。董老师通过课下多次沟通交流,了解学业情况,鼓励学生尝试提高学习效率,赢得时间。在她的循循善诱和优秀同学的引领示范下,在迈出OJ第一步后,学生们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渐渐都能接受并主动完成任务。第三,改革意味老师需要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自动判题对代码质量和效率要求很高,刚开始,学生们编写一个Hello World都错误百出!面对大量错误,纷纷向她求助,开学第1个月,每晚十点后,董老师几乎都在答疑解惑!她也想过放弃改革,但每次登上讲台,面对几十双渴求知识的眼睛,知识、情感、理想、信念汇成的三尺讲台又一次坚定了她改革的决心!就这样,董老师经常深夜还在和学生开展热烈的编程互动,通过启发、引导和磨砺,学生们编程兴趣激增,OJ排行榜成为前进动力,也帮助董老师更好地了解了每位学生,因材施教。改革三年,学生们夯实了基础,强化了编程能力,在学科竞赛、企业求职、考研复试等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期末结课,19级信安学生李洪江这样对董老师说:“谢谢董老师!96分太满足了!喜欢老师上课的方式,感觉您身上就有一股向上的劲,也看得出来您特别努力,很荣幸上您的这门课,能力提高得非常快!”

探索一流课程建设 落实思政育人

多年来,董老师一直承担本科生核心基础课《数据结构与算法》和《数据库系统》。这两门课程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并重,难学难用,学生普遍缺乏编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创新能力?面向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基于OBE理念,她以学生为中心,以软件企业对计算机工程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需求为导向,从探索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项目驱动式翻转课堂,构建全方位“阶梯式”实践教学体系,完善课程考核与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通过多年的课程改革建设,从学生的考核成绩、OJ实践平台的训练效果、各类学科竞赛获奖,企业实践基地和第三方用人单位评价来看,改革实施效果明显,为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20年,董老师作为第二负责人获评《数据结构与算法》天津市一流课程。2021年,作为第一负责人获评《数据库系统》天津市一流课程。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如何基于专业特色有效思政?”董老师以《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库系统》一流课程建设为契机,基于课程的基础性、交叉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广泛等特点,以问题为导向,与天津市教学名师戴敏协同工作,从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方面入手,科学设计课程目标和思政目标,基于大量社会、科学和工程实践案例,多次与校内外专家探讨思政结合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立德树人。

董老师以“课程思政”改革创新为龙头,实现主渠道育人一体化,主动协同专业教师做好教学设计,以科学家故事、科学探索和工程伦理作为三条主线,让思想教育之“盐”融入专业教育之“汤”,提升专业课程温度,加深对本专业历史、行业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了解,帮助学生提升专业素养,树立正确价值观,增强使命担当和家国情怀。同时,为学院一流课程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创新能力

作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心党支部书记,董老师担当起了党支部的立德树人和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立足专业特点,面向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心建设目标,以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竞赛科研能力为切入点,通过搭建创新实践平台、支部共建指导团队、聘任校外创业导师、企业实习实践等方式构建四级梯队培养模式,培养科研创新人才。董老师作为梯队教师,负责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应用/算法类竞赛项目。万事开头难,面对专业基础薄弱、毫无竞赛经验的本科生,如何培养竞赛创新能力?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积累,董老师摸索出了一套方法,针对低年级学生,主要是培养引导,通过数据结构与算法类课程的学习,夯实编程基础。对于高年级学生,引导进行文献阅读,学习工程新技术,跟踪学科前沿热点组队竞赛。竞赛备赛期间,董老师与学生们并肩奋战,和学生们一起熬夜、一起吃盒饭,悉心指导每一个项目。针对学生能力的不同,实施个性化指导培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动手实践,提高创新意识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以赛代练、以赛促学,董老师鼓励优秀学生发挥传帮带作用,以点带面,引导班级同学积极参与项目实践开发,在学院掀起了人人动手实践、动脑思考、参与学科竞赛的热潮。近三年,董老师指导学生获得省部级以上竞赛荣誉50余项,指导国家级大创2项,省部级大创2项,指导本科生申请实用新型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14项,发表科研论文5篇,指导本科生多次获得校级和市级优秀毕业设计一、二等奖,2021年获评市级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学生们在保研、考研、就业和出国考试中均受益。疫情期间和寒暑假,董老师坚持项目指导,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引导学生停课不停研学,积极参与各类竞赛。

辛苦的付出换来了学生们的高度认可,2019级学生李鑫洋竞赛获奖时感言:“获奖证书里,看得见的是荣光,看不见的是老师的付出。感谢董老师一路前行陪伴,让我从对竞赛和科研一窍不通的菜鸟蜕变成如今的模样,未来的路,我们将继续披荆斩棘!”就这样,课堂内外,董老师把教学和竞赛融入生活,用心搭建与学生沟通的桥梁,用知识提升学生能力,用爱滋养学生成长。